新文本·新舞台 II 第三期

Screen Shot 2016-04-24 at 5.07.13 PM第二届新文本·新舞台第三期延续前两期的主题:迁移。在过去九个月内来自不同国家的编剧和戏剧构作参加了三个不同时间段的工作坊活动。工作坊最后一期以在广州的活动作为结点,并收获了八个原创剧本作品。

在之前两期(第一期北京2015年七月份第二期上海2015年11月份)的基础上,广州的工作坊对八个剧本进行了仔细地阅读,讨论,排练和表演(节选)。三位分别来自德国,挪威和香港的导演与当地的演员共同赋予了剧本以鲜活的生命。

Graphic (3)在共同的主题下,各个编剧探讨的话题是广泛的:从南非的绑架案到二战期间从家乡逃离到加拿大的士兵,从一个东欧移民帮助一位挪威上层社会的女士搬家到纽约一位中国裔演员的奋斗历程 。所有的剧本都围绕着迁移的主题,延伸到爱与失去,希望和失望,个人的抉择与出乎意料的相遇。

第三期工作坊并不是这次活动的最后归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和国外的剧场都表示出了希望制作这些剧本的兴趣。易卜生国际将组织2017年第一届“新文本·新舞台戏剧节”。我们最终的目标是将因迁移而引发的人类的抗争和机会呈现在舞台上,展示出来,在国际范围内引发共同的讨论。

1. 最后一轮文本反馈

每位编剧都会分到两个小时的单独与戏剧构作进行交流反馈的时间,期间他们会就剧本进行讨论,探讨如何进一步发展文本。讨论还会涉及到剧本往舞台制作方向的发展。同时,这次工作坊还增加了戏剧构作与所有编剧轮流对每个剧本进行开放朗读,和互相反馈及建议的环节。

2. 从纸面到舞台: 节选片段的舞台呈现

三位专业的戏剧导演及来自广州话剧艺术中心的演员在编剧在场的情况下对每个剧本的节选片段进行了5个小时的排练。这种方法给予导演及编剧一次在创作过程中直接交流的机会Screen Shot 2016-04-24 at 5.09.05 PM;对于编剧来说,这是一次绝佳的观察专业导演如何处理自己剧本的机会;而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说,这也开启了一次直接与编剧接触的机遇,从而能得到对文本及其背后蕴含的写作意图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后在广州话剧艺术中心U13空间进行的公开展示也成了广州当地戏剧圈内的一大盛事,渴望参加的观众人数很快爆满。在结束后的演后谈环节,一位年轻的女士分享了自己祖母在三十年前在中国悲痛的迁移经历。当地一个戏剧团体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杂音》(见下文)的表演中演员所呈现出的肢体语言完美地诠释了她所看到的现今在国内中国家长的作风。

 3. 从当地到国际: 制作计划已经搬上日程

第二届新文本·新舞台的终极目标是将八个剧本都制作成全剧目的戏剧作品,然后在2017年进行戏剧节活动。易卜生国际会向国内外的剧场及制作人宣传和介绍这八位编剧及其作品,最终实现与合作伙伴一同完成全剧目制作的计划。

23.pic

 

 

参与人员

艺术总监:

英格·布瑞桑德

戏剧构作:

海格·托瑞森

丰翼

威尔玛·斯托夫

英格瓦·尤林

剧作家:

Kim Davies(美国)

Sombel Gaffarova(鞑靼/俄罗斯)

Liv Heløe(挪威)

顾雷(中国)

Hanne Ørstavik(挪威)

Letizia Russo(意大利)

朱宜(中国)

Mike Van Graan(南非)

导演

冯蔚衡 (香港话剧团)

Matthias Jochmann(德国)

Jon Tombre (挪威)

项目协调:

张萃

媒体协调:

张涵

口译

宋瑞峰

陈晶晶


 剧目梗概


 

《我是一只狗》

Liv Heløe (挪威)

故事是关于一个小镇上的一个年轻人,他的妈妈希望他能在镇子上立足。但是年轻人却被大城市吸引着。他为自己的妈妈买了一只小狗,然后准备离开小镇。大城市有着他所向往的一切,激动人心,出乎意料。但是在这里生存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他的幼稚被人利用。而为了生存,他必须开始转换角色,学会利用他人。

当有一天他想离开,不堪大城市的疲惫和伤痕。但他依然逗留在城市中,和无家可归,手无分文的人挤在一起。

很多年以后他最终回到家乡,却发现自己的小镇已经不是从前的模样。老房子都换新了,屠夫的店面已经变成了商场。给妈妈买的小狗已经年过中年,他意识到自己已经不属于这里了。

他再次离开了这个小镇,而这次他不是因为要去大城市,而是要找到自己。

《我的姐妹树》

Hanne Ørstavik (挪威)

这部戏发生在一个空旷的公寓:一个女人,45到50岁,在搬进公寓的时刻遇到一个年轻的外国男人(可能是非法移民),帮助她搬箱子。接下来的故事发生在这个空旷的公寓和外面的世界。

家是什么?归属感是什么?有没有可能在无家可归中找到家?这部戏关于相遇、爱和失去。

《无题》

Letizia Russo (意大利)

南欧正在经历一场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危机。这部戏里有12个角色,由四位演员出演。四个故事中的主角都包含移民(第一代或第二代)以及本地人,他们的命运将会交织在一起。他们的相遇将会使得他们的价值、目标以及实际的生存受到煽动、挑战甚至陷入危险。

在接下来的片段中,一个有轻微种族歧视、妻子已过世的退休老人,终于在与妻子亡灵的对话中,向自己承认他出乎意料的爱上了一个外来的女人,一个移民。

《当燕子哭泣》

Mike van Graan (南非)

这是三个有关非洲移民的故事。在非洲森林中,支教的加拿大人Charles被当地极端组织绑架,他被威胁将卖给西非恐怖组织博格圣地,直到绑匪发现Charles的爸爸正是多年前当地一个煤矿的老板…美国海关,索马里青年Amiir因为姓氏,被美国政府加入限制入境黑名单,他将如何应付两位海关警察?…澳大利亚拘留所,一位白人警官告知两位刚从非法船只上岸的难民,将立刻把他们送上回国的飞机,两位津巴布韦年轻人会怎样对待?

《一次交易》

朱宜 (中国)

据《纽约时报》报道,2015年中国家庭首次成为美国最大的海外购房群体。中国买家在美平均购房价格为83万1千8百美金,超出美国买家三倍。

这些人是谁?

为什么在离家那么远的地方买房?

美国人是如何看他们的?

黑色喜剧《杂音》探索这个惊人经济现象背后的故事。跟随一个中国新中产阶级家庭在纽约买房的历程,见证不同意识形态在当代日常生活里的冲撞。本剧故事发生在2015年10月到2016年1月,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从6.31迅速攀升至6.59的三个月。

《进化》

顾雷 (中国) 

人迁徙到更好的地方就像是动物占据水草更肥美的地盘。最好的地盘有限,所以争夺地盘的斗争和测试无处不在,优胜劣汰,这就是《进化》的意思。我并不关注那些迁徙的最终结果,而更看重迁徙中人们的勇气、行动、希望和失望。

凌晨三点,丈夫叫了快车送妻子去机场。路上,快车司机得知妻子将作为电视台驻外记者前往美国。在司机讲述了他作为外地人在北京的艰难生活经历后,妻子毅然决定要说服丈夫,趁此次赴美之机生下美国公民,做美国人的爹妈!但问题是,她还没有怀孕,而飞机将在两个小时后起飞……

《女儿》

Kim Davies (美国)

女儿不能告诉父母她在大城市过的有多“失败”,因此开始编造完美工作和相爱男友的故事。随着她挣扎着保全面子和让父母开心,这些谎言变得越来越复杂。直到有一天,她母亲决定来看她。女儿只得雇了一个神秘的代理公司,帮助她把谎言变成现实。

《我祖父的两段生活》

Sombel Gaffarova (鞑靼共和国/俄罗斯)

20世纪40年代,20岁的那基普在家是个修表工,他迷恋修表并有个很相爱的女朋友。不想村子很快被德军占领,他不得不被迫帮助纳粹修表。战争结束逃离可能被处死的风险,他漂洋过海前往加拿大…这个故事一边讲述了现在他所经历的事情,一边回忆自己的过往。

编剧是受到自己祖母的一个兄弟的真实经历的启发,他参加了二战,而后战死,却在1942年被宣布为是消失人口。

剧情的发展是对自己如果逃离集中营可能发生什么的一种假想,如果移民到另外一个新的国度自己将会遇到什么的憧憬,文字中流露出对故土人民抵抗外敌的感激之情。


广东电视台对此次活动进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