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本新舞台第二期

编剧工作坊

概念: 英格·布瑞桑德,海格·托瑞森

戏剧构作总监:  海格·托瑞森

戏剧构作,项目经理,口译:丰翼

编剧: 费梦琴, 刘殷实,赵寻

演员: 亦行, 王晓笛,阮思航,方立,李嘉龙, 李远,

口译: 张若男 (EN-ZH), 李远 (ZH-EN)

2013年四月份的新文本·新舞台第一期目的是为了帮助编剧探索各自剧本更为宽泛的发展可能。经过第一期后,编剧们各有三个月的时间来独立地发展自己的剧本。

第二期是在同年11月份展开的,这一期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编剧润色自己的文字和给本子一个完整的定义。与上一期的工作方式不同,上一期的工作坊建立在一种开放的框架上,每天是强度相似的工作量和高效的节奏,而这一期编剧则是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讨论和分析剧本上,不管是和自己同行一起讨论,还是单独和戏剧构作展开的讨论。

概述:

在第一天的全体大会上,各位编剧汇报了自己过去六个月的工作成果。编剧们讲述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问题,和团队一起分享了他们各自的目标和期望。

DAY 1 – 3:

早间讨论:早上的环节是全体参与者出席(演员,编剧,戏剧构作),主要集中在六个演员的剧本朗读,他们进行表演化的朗读剧本并提出对剧本的问题,每天围绕一个剧本(第一天——剧本1,第二天——剧本2,第三天——剧本3)。

在挑选演员的时候,我们既包含一些合作过的老演员,也包含从未参与过该项目的新演员。这样一来参与过的演员对于整体 的创作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提供综合深入的见解;而新的演员则能共贡献更加新颖的观点和客观的看法。

下午讨论:下午的环节仅由编辑和戏剧构作参与,主要是针对更加深入和分析性的涉及剧本的讨论。戏剧构作会从不同方面对剧本进行点评(整体框架结构,故事性的逻辑粘合性,人物性格的发展等等),同时与编剧共同讨论剧本目前的状态及其未来可能的发展。

在下午讨论结束后,每个编剧会接到不同的练习任务,目的是针对自己剧本有问题的部分进行思考,其中涉及形式结构,逻辑或风格角度等。

DAY 4 – 6:

在第四天和第五天的时候,三个编剧每人都会和两位戏剧构作有一个单独的讨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他们将从剧本的原始状态出发讨论整体的创作过程,以及未来的剧本发展方向,直到剧本最终完成(2014年2月提交终稿)。

在第五天的时候编剧和戏剧构作一道选出三个文本中的片段,并在第六天在蓬蒿剧场以公众展示的方式进行了剧本朗读活动。

该项目的下一步计划

到2014年2月的时候,四位编剧将递交剧本的最终版本。易卜生国际组织将评估剧本和选出能够参与到项目第二阶段的作品,即下一步的导演工作坊。这些剧本将被给到来自中国和挪威的四位优秀的导演手上,并在国际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初步的戏剧排练。最终的目标是在2015年能够制作出完整的全剧目演出作品。

 

参与者反馈:

张琼, 第一期的翻译(英文到中文):

IMG_4857
“我很享受翻译费梦琴以及德米安的剧本,他们的文风都很诗意,清新和美丽。我还特别喜欢他们语言的不同质感。我意识到了每句台词中所包含的细微差异,也在将它们从原语言转换为中文的过程中极为小心地进行处理。得益于翻译过程中的协作方式,我看到一件艺术作品如何一点点成形,以及在剧本改进的过程中所看到的无限可能。”

 

张若男, 第二期翻译(英文到中文):

CONNIE“当我翻译剧本的时候,我最大的感觉是作者所打破和掌握的节奏韵律。不是我将语言从英文转换到中文,两种语言本身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剧中角色之间互相交互的对话,形成了整个故事的意象,它是丰富和坚实的,在我眼前展示出一件真实的舞台作品。在翻译了这些作品之后,我很期待某天能在舞台上亲眼看到。”

 

 

 

 

工作坊照片:

2

1

4

《来来舞厅》巡演及媒体反馈

 

 

“二高是首个在中国探讨性别身份话题的舞者和编舞,身体的解放才是颠覆性的。”

《意大利宣言报》

 

“二高表演做出了既温情又有力的可喜成绩。”    

《新京报》 奚牧凉 (剧评人) 

 

“编舞二高是中国现代舞的冉冉升起的一颗闪亮新星”    

德国广播电台 德国之声

 

现场:

2015年11月2-3 日, 性别转换国际艺术节(GenderBender Festival), 意大利博洛尼亚

2015年11月8-15 日,广州现代舞周, 中国广州

2015年12月17 日, D’motion 国际舞蹈节 (马来西亚DPAC)

2016年7月12-13日  上海1933微剧场

2016年7月23-24日  第七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

 

编舞: 何其沃(二高) ;舞者:  Hanaa(马来西亚), 张凯森(马来西亚), 洁晶(马来西亚), 佩恩 (马来西亚), Melody (马来西亚), Rachel (马来西亚), 嫣妮(中国) ;音乐/声效:梁奕源;  灯光设计:  Tan Eng Heng ;音乐社会学顾问:王黔博士; 执行制作人:  潘雄 ; 项目助理: 张萃 ;制作人:丰翼 ;艺术概念:何其沃(二高),丰翼

 

二高舞蹈与易卜生国际合作制作;易卜生国际委托项目

 

 

中国舞蹈新视角:

欧洲性别转换国际艺术节首演

GB_045

经过在国内三个月的研究和创作以及几个公开的工作坊活动,《来来舞厅》将首演放在了意大利的GenderBender(性别转换国际艺术节上,这是一个以当下社会的性别身份与身体表达为主题的艺术节,而这也是该艺术节首次迎来一位中国舞者的表演,为此编舞二高呈现的是他带来的独舞版本,但这独舞是基于前几个月团队彩排的基础。

用艺术节艺术总监Daniele del Pozzo的话来说这场演出是艺术节至今为止:“最炫最奇的一场演出”,复古风味与精致的身体表达惊人的融合,使欧洲观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新。两场演出全部坐满,吸引了当地观众及国际媒体的极大关注,还增加了一个问答环节,期间制作人丰翼与编舞二高一起与媒体及观众讨论了创作的源起,独特的研究与表演结合的工作方式,还有中国八十年代的迪斯科文化。

 

 

请收听

国电台DW(Deutsche Welle)的访谈

 

 

回到中国:

亚洲首演及巡演

DSC_1721在欧洲首演成功后,《来来舞厅》回到亚洲,回到广州现代舞周(GDF),该舞周也是中国当代舞蹈历史上最久和最具影响力的平台。在广州现代舞周上,《来来舞厅》进行了两次公开演出后转战马来西亚D’MOTION舞蹈周表演。

2016年,《来来舞厅》在中国范围内(广州、上海、北京)进行巡演,受到来自观众的良好反馈和媒体关注。巡演包括:公开工作坊演示、户外广场迪斯科、以及”迪斯科”主题的夜店活动。本年8月,《新京报》最艺术演出榜评出“最佳舞蹈”——《来来舞厅》。

 

 

 

 

 

 

 

 

 

 

 

 

 

 

 

 

 

 

 

 

 

 

 

 

 

 

演出剧照及观众反馈

GB_045

GB_035

GB_084

 

图片: Ph Elisa D’Errico / 性别转换国际艺术节 

 

广州现代舞周演出图片

PHOTO BY 李志锋 1

PHOTO BY 李志锋11

图片: 李志锋

4.pic

 

 

上海1933微剧场演出剧照 

观众反馈:跳舞是摆脱束缚,与自己灵魂碰面的时刻!@没有为什么

WeChat_1472103871

图片: 北鹿/ 上海1933微剧场

观众反馈:说实话,60、70后原本并没有打算怀旧的,直到听说80、90后已经开始怀旧了,这打乱了60、70后的怀旧计划,吓得他们屁滚尿流,不甘堕落,奋起直追,但形势并不乐观,最后逼着他们祭出杀手锏——迪斯科,80、90有点懵圈,60、70骚骚占了上风,长出一口恶气。@Jessica

 

 

北京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演出剧照 

Processed with VSCO with b1 preset

观众反馈:中间突然下起的大雨刚好插播在安静的段落,击打剧场的屋顶犹如身处室外剧场(除了不通风感),后面的音乐刚好是张国荣的《风暴一族》更刚好与这样意外的自然声响浑然一体。演出还在继续,不知道雨还会不会再有了。@Popo Fan

观众反馈:今天的《来来舞厅》演到最后,舞者带观众走上舞台一起迪斯科,集体回忆倒回到80年代的美好时光。这一幕成了我近半个月在剧场最动心的场景。让戏剧重新成为人民的艺术吧!@奚牧凉

图片: 大壮/ 北京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


MORE

 人物简介

KEI_7653二高(何其沃)是来自广州的独立舞者和编舞。作为中国大陆舞蹈剧场的新秀,二高表演的创作充满丰富的画面表达,舞蹈关注的主题包括性,性别和身份。他的作品曾受邀参加北京交叉艺术节、COART艺术节、香港I-Dance艺术节、2008日本福冈舞台艺术节等多个艺术节。

近期的活动包括第41届香港艺术节及第10届广州舞蹈周的邀请和委托创作。其作品《超级紧》受邀参加 McaM明圆当代美术馆主办的“实验剧场30年”展览活动。舞蹈录像《露西》参选2014年戛纳电影节的短片角单元。

 

Tianjin

丰翼,戏剧工作者,原本在佛罗伦萨从事的是演员和导演工作,于2002年开始学习汉语,并且获得了佛罗伦萨大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学士学位。随后他前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继续深造,并且在那儿获得中国电影和戏剧专业的硕士学位,之后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研究所实习。自2009年起,丰翼开始在北京定居,成为了一名活跃的艺术顾问以及表演艺术制作人,为欧洲和中国的多家组织机构工作,包括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意大利的城际戏剧节和丹麦的欧丁剧场等等。他也为丹麦国家艺术表演学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等等组织工作坊、论坛,举办客座讲座。从2016年开始,Fabrizio担任易卜生国际中心艺术总监。

 

IMG_2793王黔,利物浦大学流行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研究博士学位,并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目前他是宜宾学院文学和传播学院的讲师,复旦大学新闻系客座讲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中国/华语语系的流行音乐和国内的文化环境,尤其对性,性别,酷儿群体,政治,和社会文化运动感兴趣,其研究领域从侧面上客观地反映了中国自八十年代经济改革后的重大转变。

新文本·新舞台II 第二期

1.上海一周,剧本与舞台

Screen Shot 2015-12-16 at 19.04.27

新文本·新舞台第二届第二期在上海持续一周的时间,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场馆之中,别开生面:包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SDAC),上海明当代美术馆(McaM),非盈利机构人生大不同会馆(RSDBT)以及上海季风书园。活动以在明当代美术馆举行的开幕演讲活动拉开帷幕,该演讲活动中上海总领事Øyvind Stokke致辞发言,然后是由英格瓦·尤林关于如何用当代手法演绎经典剧本的演讲;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内,我们所组织的剧作家及戏剧构作继续围绕已有剧本进行工作和讨论,于此同期进行的是由编舞、导演刘正组织的肢体戏剧及文本的工作坊。最后活动伴随着刘正导演在上海的《夜班》巡演及新文本·新舞台工作坊公开汇报活动而落下帷幕。

 

 

2. 从启发到创作:八位剧作家 同一个主题

从第一期工作坊致力于对主题(迁移及其发散的分主题)的探索,到第二期工作Graphic (3)坊对文本发展的讨论。在过去两个月里,八位剧作家已经分别在两位戏剧构作的配合下开始了自己剧本的写作。在这次5天的上海工作坊期间,剧作家和戏剧构作分组分时段(多人及单人)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对剧本初稿,剧本和主题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并考虑剧本的未来发展。演员的加入,提供了更多的反馈,并且在最后一天的汇报活动中在我们的长期合作伙伴——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为观众演绎了各个剧本的片段。结局超出我们的想象,为我们打开了八种不同的情景,每个都在探索着非常重要的话题:为了下一代生活的提升我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举动?在离开了儿时的故乡之后,在新的生存环境中我们如何定义“家”的概念?迁移不仅指代人的迁移,钱财在国际间的迁移是怎么样的?这一迁移又是如何影响着一家人的生活及关系的?剧作家们将继续在原有的创作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文本,并将在广州工作坊之前完成整个剧作的初稿。

 

3. 会动的文字:上海明当代美术馆(McaM)同期进行的刘正工作坊

而针对新文本·新舞台中的“新舞台”的部分,编舞、导演刘正在新开放的上海明当代美术馆(McaM)展开了为期三天的工作坊。刘正的工作坊基于他独特的融汇现代舞,舞踏及肢体剧场等语言的创作概念,主要围绕身体和文本之间的关系,向学员演示了如何用身体来诠释文本的无限可能。

 

4. 从纸面到舞台:《夜班》上海巡演

作为这一周活动的收尾及压轴,刚刚结束广州巡演的觅·剧场携《夜班》来到上海,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进行了《夜班》的两场演出。《夜班》的剧本来自挪威编剧德米安·维坦扎,他是上一届新文本·新舞台的参与编剧,该剧本也是从上届活动中发展而来。《夜班》演出的制作,及在国内及挪威的巡演是对我们新文本·新舞台活动的工作方式的生动展示:如何推动原创剧本?如何一步一步从纸面走到舞台?

 

参与人员

艺术总监

英格·布瑞桑德

戏剧构作

海格·托瑞森

丰翼

威尔玛·斯托夫

英格瓦·尤林

项目协调

张萃

口译

白嘉恩

杨光

剧作家

Kim Davies(美国)

Sombel Gaffarova(鞑靼/俄罗斯)

Liv Heløe(挪威)

顾雷(中国)

Hanne Ørstavik(挪威)

Letizia Russo(意大利)

朱宜(中国)

Mike Van Graan(南非)

合作伙伴

Screen Shot 2015-11-23 at 02.18.17

国际新写作工作坊开幕演讲

33

7

 

新文本·新舞台写作工作坊现场

1-1024x683

509A886600_00_0420151119-001319-0-1024x576

1-1024x683

509A890400_03_2420151119-235100-0-1024x576

509A893500_00_4220151119-235721-0-1024x576

肢体戏剧工作坊现场

4L5A3997-1024x683

4L5A3981

4L5A4560-1024x683

4L5A4630-1024x683

公开汇报现场图片

3333

2

8

44

111

666

《来来舞厅》:背景研究与公开汇报

研究和发展阶段:

2015年6月-10月

公开工作坊

2015年10月10日, 7:00 – 9:00 pm, 广州联合书店;

2015年10月11日, 8:00 – 10:00 pm, 广州1200bookshop天河北店

2015年10月12日, 6:30 – 8:30 pm, 广州美院实验艺术系;

2015年10月13日, 8:00 – 10:00 pm, 一起开工社区;

2016年7月9日,3:30-5:30 pm, 广东时代美术馆(广州)

2016年7月15日,7:30-9:30 pm, 人生大不同 (上海)

 

作为过渡文化的迪斯科文化

discoball-150x1502014年11月广东舞蹈周会面之后,编舞二高和易卜生国际的项目经理丰翼开始了新创作的讨论。这个项目的核心是关于中国20世纪80年代迪斯科音乐的出现。随着中国向世界打开大门,一股清风从祖国南部吹来。迪斯科音乐从当时还是英属殖民地的香港开始流行。电子合成音乐,大胆张扬的舞动,鲜亮的口红和疯狂的发型出现并蹿红。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统一化和集体化的束缚之后,个性和叛逆开始释放,舞厅里的迪斯科音乐随之蔓延生长,舞裙飘动,迪斯科舞厅的天花吊顶旋转球光彩夺目。性,性别,身体,享受这些与迪斯科音乐相关的元素像潘多拉的盒子一般就此打开。

 

第一阶段:学术和表演性研究

2015年7月,音乐社会学家王钱博士加入该项目作为顾问,就迪斯科文化在大中1国区(大陆,香港,台湾)的影响贡献自己的见解。该项目就像迪斯科的发展一样逐渐成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结合表演和学术层面的研究,共通的研究主题包括:当文化自西向东迁移的时候会发生什么?这一过程中什么是被保留了,哪些是被改造了,而哪些已经在流行过程中不存在了?音乐,身体,舞蹈,性别表演/表演性和性别身份之间又是如何交织成复杂的关系的?

2015年8月至10月,一批来自中国大陆,澳门和马来西亚的舞者开始在二高的主创努力下,进行编舞创作,开始从微观的角度来解读这个主题:为什么去一个迪厅现在和过去八十年代一样都被视为是建设定义“自己”的一种行为?节奏和旋律是如何唤醒人的身体和欲望的?学术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背景介绍:私人的迪厅如何改变了公共的社会景观?而时尚,流行文化及不同代的人与不同性别的人之间关系又发生了什么变化?主体的微观层面是如何与社会的宏观层面进行互动的?

 

第二阶段:研讨会和公开演示

自2014年以来,我们在不同地点(书店、美术机构、美术馆、文化中心)一共组织了6场公开演示。这些公开演示拥有双重目的:一方面,公开工作演示是我们和观众分享对迪斯科音乐的了解的契机,同时还有迪斯科在60年代到80年代对社会的影响。公开工作坊演示过程包括王博士对迪斯科起源进行演讲,随之延伸至其发展以及如何从欧美通过香港传入中国大陆的整个过程,再由舞者分享演出片段并邀请观众学习标志性的迪斯科舞步;另一方面,公开演示就观众对迪斯科音乐以及所处时代的反馈,此反馈信息对王博士带领的学术项目研究是非常珍贵的,同时我们的主创团队也会基于此不断调整并丰富表演。

第三阶段:舞台演出

2015年11月4日在意大利Gender Bender 戏剧节上演独舞版本。自2015年1115日以来,群舞版本的《来来舞厅》开始在中国进行巡演(广州现代舞周、上海1933微剧场、北京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以及马来西亚D’Motion 舞蹈戏剧节。获取更多信息,请戳此链接

 

公开展示的图片

DSC_6681

DSC_6758

12-1024x683

DSC0740-1024x683

观众反馈:怀旧是人们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是私人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当身边属于那个年代的那些东西,或逐个消失,或人为拆除,渐渐抹去的是你的童年和少年记忆,并且无处安放。越是找不到的东西就越会想念。所有对于过往情怀的思念必然会落实到某样事物,它们或许是一味美食,一曲老歌,一张照片,一幢建筑,也可以是一缕香味和一种集体活动,由此拼装成了叫做时代的东西。@CiCi猫

DSC_1721 DSC_1142

广州时代美术馆/图片:Vincent

观众反馈:《来来舞厅》给了我们上了一顿丰盛的怀旧大餐,60、70们品尝到了自己的少年,80、90看到了60、70挥洒在地板和空气中的荷尔蒙。@Tracy

DSC_1622DSC_1165

广州时代美术馆/图片:Vincent

观众反馈:我终于被彻底说服了,游离于大众旁观者的视角,其实是模糊和主观的,参与其中并正视和内观自己的欲望,才是对身为一个人或能成为不被愚蠢规则绑架的社会人最真切的感受,进而当你看到这个世界与你不一样的族群会更明澈和宽容。挥洒完汗水走出去那一刻,燥热的风也渐渐沉静了下来,上海的夜色真美,人间真美。@莲花姐

2.pic_hd 3.pic_hd

人生大不同/图片: Connie

观众反馈:一个非常“完整”的作品。所谓的完整其中也包括对人生、人性的解读。完整不是完美,有缺陷、脆弱和迥异才是完整的人、完整的世界。你,是完美?还是完整?@Jesse

4.pic_hd

1.pic_hd

人生大不同/图片: Connie

 

 

主创介绍

二高(何其沃)是来自广州的独立舞者和编舞。作为中3国大陆舞蹈剧场的新秀,二高表演的创作充满丰富的画面表达,舞蹈关注的主题包括性,性别和身份。他的作品曾受邀参加北京交叉艺术节、COART艺术节、香港I-Dance艺术节、2008日本福冈舞台艺术节等多个艺术节。

近期的活动包括第41届香港艺术节及第10届广州舞蹈周的邀请和委托创作。其作品《超级紧》受邀参加 McaM明圆当代美术馆主办的“实验剧场30年”展览活动。舞蹈录像《露西》参选2014年戛纳电影节的短片角单元。

 

 

 

Fab portrait戏剧工作者,原本在佛罗伦萨从事的是演员和导演工作,于2002年开始学习汉语,并且获得了佛罗伦萨大学的跨文化研究的学士学位。随后他前往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继续深造,并且在那儿获得中国电影和戏剧专业的硕士学位,之后于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研究所实习。自2009年起,丰翼开始在北京定居,成为了一名活跃的艺术顾问以及表演艺术制作人,为欧洲和中国的多家组织机构工作,包括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乌镇戏剧节,意大利的城际戏剧节和丹麦的欧丁剧场等等。他也为丹麦国家艺术表演学院、中国国家话剧院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等等组织工作坊、论坛,举办客座讲座。从2016年开始,Fabrizio担任易卜生国际中心的艺术总监。

 

 

 

IMG_2793

王黔,利物浦大学流行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研究博士学位,并在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目前他是宜宾学院文学和传播学院的讲师。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围绕中国的流行音乐和国内的文化环境,主题涉及性,性别,及相关的社会文化运动。

《爱的喜剧》蓬蒿首演

poster

首演:北京蓬蒿剧场

时间:2015年9月30日-10月4日 周三-周日 20:00

导演:任明炀(任明炀实验剧团)

制作人:丰翼(Fabrizio Massini)、苏千悦

编舞:金晓霖、汪圆清

造型设计:杨影

视觉设计:汪圆清

舞台监督:庞威

导演助理:林伊婧

文本:易卜生剧作《爱的喜剧》及剧组集体创作

出品:易卜生国际、易卜生在中国

演员名单:

米乐—司凡希

文明—付克

武姿—司安娜/乔杰伊

张皓伦—林德/司递福

文小影—司母

葛长城—顾总

王海林—曹老师

概念

这是个嘈杂的社会,每个人都有个大喇叭,用它呐喊自己的价值观。置身其中,面对逃避不了的选择,你要如何理出孰真孰假,孰轻孰重?在一百五十多年前的挪威,“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早已觉察到了人们在多重价值冲击下的纠结。这一出《爱的喜剧》从易卜生的同名原著剧本出发,却不是一个精确复排或现代改编。它与原剧本共同呼吸,带着当代中国特有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在肢体表达的辅助下,用群体创作的方式给一百多年前的故事新的生命气息。在这出《爱的喜剧》中,你能看到从原剧本走出来的、鲜活的现代角色,也能看到信息时代的生活与易卜生故事的重叠。

故事简介

文学青年付克与司凡希是一对年轻的恋人,为了抗拒与婚姻捆绑的爱情模式,两人相约私奔。而另一对恋人则恰恰相反。付克的好友林德本计划毕业后去支教,但为了能和司凡希的妹妹司安娜过上安稳的家庭生活,竟打消了支教的想法,安心养家。正当两对恋人对未来的憧憬愈燃愈烈时,他们在司家母亲的邀请下来到了一个聚会,并认识了单身贵族顾总、家庭幸福的曹老师和年轻的公务员司递福。每人都急于对年轻的恋人们表达自己的爱情忠告,而恋人们却发现,他们的分歧越来越大,未来越来越模糊……

艺术特色

《爱的喜剧》是一部易卜生的早期剧作,这个一向不太被重视的文本其实很有意思,它已经展示出了成熟期易卜生剧作的一些主题、构架、语言特质。它所描写的个体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人际关系中的艰难选择,是当代人类社会的经典主题。它的语言富有朝气,很多警句式的话语颇耐人寻味。如果把这个剧本放置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语境下,会产生丰富的“新意味”,因为我们身处的正是一个多种群体、多种价值观相互碰撞和依存的环境和时代,易卜生笔下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奋力挣扎年轻人,正是我们身边的许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主创介绍:

Renmingyang

导演:任明炀

任明炀,生于1982年,作家、舞台剧导演、电影作者、创作歌手。16岁开始文学和音乐创作,22岁开始剧场创作,近年来亦涉足电影创作。自《昨夜的双拥路》2007年底在上海首演以来,他的一系列剧场作品:《您的口音》、《倪焕之的故事》、《东海暴风雨》、《蓦然回首》、《明年的这个时候》、《乐游原》、《好好好》等,一戏一格,不落窠臼,引起了话剧学界和普通观众的广泛关注。任明炀实验剧团,是一个致力于当代剧场创作和研究的非牟利艺术团体,长期活跃在国内小剧场演出一线,演出足迹已遍及大江南北二十多个城市。

编舞/视觉

wangyuanqing

编舞:汪圆清

 

Dance-Focus.com创办人,舞蹈编导,平面设计师。着力于多领域、跨平台的融合创作,积极与国内外不同领域的艺术家进行跨领域的实验和合作;曾合作的艺术家有:加拿大多媒体艺术家-娜丁.吐恩,日本舞踏家-桂勘、川本裕子,韩国国宝级舞蹈家-洪信子,旅美舞蹈家-侯莹等,曾担任北京舞蹈双周、中法文化年、中日舞蹈论坛平面设计,现为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客席编舞、蓬蒿剧场特邀设计师、日本文化中心合作设计师。

 

jinxiaolin

编舞:金晓霖

Evomove创办人,北京雷动天下现代舞团舞者。2009年毕业于澳门演艺学院舞蹈学校,2014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同年加入雷动天下。2013年/2015年澳门城市艺术节“独舞/双人舞展”特邀青年编舞家。金氏的舞蹈风格简约、干净而又带有其特有的委婉,创作上有个人独特的审美视野。其编舞作品有《我心中的你我她》《回音》《边度》等。

宣传视频链接

新文本·新舞台 II 第一期

第二届新文本·新舞台(2015-2017)

Graphic NTNS II基于上一届的成功结果,我们举办了新一轮的新文本·新舞台,新一届的新文本·新舞台增加了主题,扩大了剧本数量和项目规模。

在阅读了大量的剧本之后,我们选择了来自4大洲的8位剧作家:包括中国、意大利、挪威、俄罗斯、南非和美国。这几位作家因其发展主题,创建结构的方式,以及他们独特的风格而脱颖而出。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会在北京(2015年7月)、上海(2015年11月)、广州(2016年3月)分别举行新文本新舞台工作坊。

我们的目标是将从工作坊中诞生的所有剧本都制作出来,并最终在2017年在北京举行戏剧节日活动。我们希望这届工作坊产生的剧本能在世界各地的剧院传播和制作。戏剧是讲述人类重要故事一种最生动的方式。好的剧本是很普世性的,它们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上演,感动不同的人。

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一个最不寻常的阶段, 夹击在大量的矛盾中,但同时又充满创造伟大的潜能。迁移这个动作便既是矛盾也是潜力。我们迁移,以逃离战争、饥饿、压迫,但也是为了探索新的路径,机会,领土。

过去30年里,中国成为世界上充满巨大变化的“实验场”,不管是经济、环境还是社会层面。中国的戏剧发展情况欣欣向荣。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中国是这次新写作项目的理想之地。

 

 

 

1. 大环境

我们的出发点,也是这一届与众不同的一点是关于迁移的主题。为了更好地探Graphic-3-154x300讨这个话题,我们邀请了各个不同领域的专家从不同角度解析:Robert Earley 就迁移与气候变化为我们演讲,描述了我们星球正在经受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决定(将决定)人类的全球移民。另外一个为演讲人是手绢,她从性别与迁移的主题出发讨论了性、性别等因素是如何影响个人的迁移决定的。复旦大学的教授任远通过迁移,福利和社会为题的演讲向我们分析了中国巨大的国内城乡迁移运动,而 Tommaso Previato博士则以迁移,民族和文化为题从历史角度向我们讲述了人类的移民和文化的演变如何塑造了亚洲。四个不同的演讲充当编剧们的信息囊和灵感来源,为他们的故事写作提供了基础。

 

2. 小体会

迁移放在一个大环境下之后,我们发现很有必要回归到个人的层面:好的戏剧是成功地将普世的话题与私人的话题相融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邀请所有的参与者(编剧和戏剧构作)和大家分享自己个人的迁移故事。因此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一段旅程的成果,这个旅程从遥远的过去,从我们的祖先而来(时间空间上都是遥远的),最后定格在我们每个个体身上。相似的,迁移的过程不仅包含大规模的塑造整个地球板块的人口流动,还包括小规模上的流动,从城市到城市,从乡村到乡村。迁移故事的分享拉近了成员之间的关系,也是从微观层面上关注迁移的过程。

3. 从文本到舞台

正如我们在第一届新文本新舞台中学到的经验,与演员的密切合作能够为编剧提供有价值的反馈。编剧的文本为舞台而生,当编剧听到和看到自己的写作文字由演员们生动地表达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作品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这一过程帮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作品。在这一期里,我们从各个编剧之前作品中节选一部分,然后和演员一同进行剧本朗读排练,然后在最后一天的现场汇报中,公开向观众呈现了工作坊的活动成果,第二届北京第一期的汇报是在易卜生国际长期合租伙伴之一的国话先锋剧场进行的汇报。

参与人员

艺术总监

英格·布瑞桑德

戏剧构作

海格·托瑞森

丰翼

威尔玛·斯托夫

英格瓦·尤林

项目协调

张萃

口译

刘超

胡培瑶

剧作家

Kim Davies(美国)

Sombel Gaffarova(鞑靼/俄罗斯)

Liv Heløe(挪威)

顾雷(中国)

Hanne Ørstavik(挪威)

Letizia Russo(意大利)

朱宜(中国)

图片集锦

actors 演员王小欢、张笑尘、王晓笛(从左到右)

 NTNS II

左起:挪威编辑Liv Heløe、戏剧构作英格瓦·尤林

 NTNS II

戏剧构作:威尔玛·斯托夫

 NTNS II

任远教授题为“迁移、福利和社会”的演讲中

Hanne-Ørstavik剧本《在餐桌旁》演员朗读现场--1024x527

左起:演员方立、戏剧构作海格、编剧Hanne Ørstavik、演员王晓笛剧本朗读中

 NTNS II

左起:戏剧构作丰翼、戏剧构作海格

zhu yi NTNS II

编剧朱宜在剧本朗读排练中

 NTNS II

编剧 Kim Davies

 NTNS II

编剧 Letizia Russo

Hanne NTNS II

编剧 Hanne Ørstavik

 NTNS II

编剧Sombel Gaffarova

演讲现场-1024x576

Tommaso Previato博士在题为“移民,民族和文化”的演讲中

gu lei NTNS II

编剧 顾雷

 

实用修辞课程

好的修辞:融入、启发和激励

我们经常会在团队建设,策略管理或是自助性的手册中看到名人的引言,从孙子到莎士比亚,从凯撒大帝到J.F.肯尼迪。修辞被柏拉图形容为是“统治人思维的艺术”,它能帮助你有力地传递想法,用词语的力量激发人的能力。

在网络上搜索名人警句粘贴在自己的记事本上很容易。但只有这些名人引言用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它们才会起到启发的作用。一句话概况:好的修辞是使用正确的词语,在恰当的时机,用有效的方法达到互动,说服和鼓励其他人的目的。

实用修辞培训

Marie Louise

玛丽·路易丝·谭克(Marie Louise Tank), 著名演员及作家, 她以自身的从事演员的经历和她的学术研究著作了《实用修辞》一书,在挪威国际性大型企业及其它行业教授培训职场修辞技能,并获得广泛认可,2015年易卜生国际组织引入该经验,并在中国国内展开初步实验和实践。

 

实用修辞在中国

从2015年开始易卜生国际(Ibsen International)开始将谭克的实用修辞方法引入到中国。谭克出版的图书《将修辞的艺术带入工作》(Take the word to work)是一个关于实用修辞的手册,该书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和英文,将于2016年1月出版。

另外,来自五个不同国家和背景的七位年轻学员在今年被选入参加谭克的修辞工作坊,到今年年底这些学员将具备修辞课程的授课能力。易卜生国际的目标是未来能为私人和公共的机构提供修辞的课程和训练。因为学员中的中英两种语言的背景,该课程将满足客户的实际语言需求。

 

 

学员简介及反馈:

刘超——演员和口译

liu chao

“参与修辞学课程于我是很亲切的一件事。有趣的是,我之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修辞学,但并不感到陌生。这门课程为我打通了更多扇门:老师表演者的背景、她的生活经历、她对交流的理解,我对她的理解感到亲近,这种熟悉帮助我更快更广泛地将一些理解梳理起来,并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触类旁通。小组成员间的默契和信任也激发了学习中的化学反应,使分享达成了一加一远大于二的效果。我对这次经历抱以感激。

 

刘超是一位在北京的演员和英语口译者,活跃于北京实验戏剧圈。他还是“活动坊(HuoDongFang)”,一个艺术家驻留项目的联合创始人。

 

宗思静——演员和文化研究员

Stone

“首先必须要感谢这样难得的机会,它给了我太多太棒的经历和积极的影响。这些所学不论在专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给予我很多的帮助,比如重新认识自己的身体、通过对身体的控制来使声音更具有表现力、公共场域里演讲的技术、演讲术背后的思维方式训练等等,对我而言这更像是一场革命而非一套方法。再言谢。

我出生在中国中部乡村,人们在那里过着传统的世代农耕的生活,这是我对自然的事物敏感并热爱传统文化的缘起;我生活在一个经历了许多不幸的家庭,这使得我的生命充满了故事,并成为我追寻艺术之路的动力;我曾独自游历中国大江南北,与各地人一同耕种一起交谈并肩战斗,这是我认识我的国家了解我们的土地的方式;我曾在大陆、台湾接受教育在泰国教书,这些经历使我深深了解了不同的教育机制是如何影响塑造一个国家的,也让我认识到做个好的知识传播者的重要性;我曾经是个活在自己的故事里难于分享的人,然而我遇到了玛丽·露易丝老师和她带来的修辞学应用课程,我的生命开始变得不同,我的经验不再只是待在心里,我开始可以用说故事的方式甚至是我的故事来帮助他人!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棒的啦。这就是当下的我了,有着诸多过往却崭新的我,站在日光下迎接挑战,迎接新的故事。”

 

阿戴尔·安达利比——多媒介交流咨询顾问

Adel

因为我是一个伊朗人,所以可能别人会期待我是个好厨子。波斯菜系,就好像印度菜,是味道和辛料的缠绵,一般要花半天的时间来准备,等到大家开吃的时候,有些人会觉得很棒,也有人会觉得口味太重。要分析出具体的食材,你得拿着菜品去到一个化学实验室,亦或是请求一位诗人来描述刚才品位食物的感受。我已经干培训好几年了,我发现自己像在准备一道菜肴,菜系的融合成了我一种文化习惯。一些人会享受这些神奇的东西,而有些人会觉得有点难以接受。我在之前的工作经历中曾经运用过讲故事的方法,但是我觉得是时候让我吸收一些“北欧烹调”的特色了:美丽的简约,非常的实用。对于我非常有启发,而且正好贴合中国市场的追求实用的特点。你想要蛋白质,那我就给你肉丸。想要补充维他命?我就会递上红萝卜。当然还需要一些土豆来提供必要的热量,人还是需要的它的。”

阿戴尔·安达利比来自伊朗,在北京已经工作生活了5年的时间。他的学术背景包括视觉人类学和交流科学,专业教育具体涉及感性交流的视觉和动态侧面。 他目前是一位创意顾问和培训师,在不同领域展开工作坊及课程培训,主题包含肢体动作和感官感受,自发肢体移动及叙述/隐喻分析等等。更多信息可参考www.herespace.com。

 

雅娜——表演老师

雅娜2-200x300

“修辞课程是非常积极的体验。我发现我在这里学到的东西不仅对于我作为表演老师很有帮助,也对我个人生活很有帮助。在结束了前两个阶段后,我已经对我的说话技能更有信心。我知道了如何用更有效的方法组织我的思维。而且我已经将这一方法用到我自己带的一个儿童戏剧班(7-14岁)的教学中,结果表明这一方法用于孩子们也非常有效!”

雅娜2008年毕业于索菲亚国家戏剧和电影艺术学院。她曾经在保加利亚国内及国外广泛参与表演。雅娜师从多个国际大师,包括Amanda Brennan(英国皇家中央演讲和戏剧学院),Jackie Snow(英国皇家戏剧学院),欧丁剧院(丹麦)。雅娜在中国北京中央戏剧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12年受邀担任表演系老师在该校任教。

 

 

本杰明·蒂尔——演员及导演

IMG_6455易卜生国际的课程非常积极和有益,并使我对之前所接受的训练有了新的认识,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来说也证明是非常贴合的,极其有意义的。这个课程让学生敢于在错误中学习有效的交流技能。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十分强大的。玛丽·露易丝给予我们的远不止这些,从演讲到写作再到现在的教学,她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变化:我们在不同阶段是如何交流,我们的记忆是如何作用的,为什么我们的身体和声音是现在这个样子,还有种种一些意识和觉悟。当你意识到这些问题后,你自己发出的声音也变得更加强大,因为你知道了背后的来源。

本杰明·蒂尔是一名演员和导演,职业生涯从格林德布恩歌剧院开始。2012年毕业于巴黎贾克乐寇国际戏剧学校。2010年本杰明成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影响力剧团。本杰明的作品在欧洲及亚洲的各国演出,演出场地从歌剧院到工厂食堂。他还是中国多家大学及艺术培训学院的客座讲师,其中包括北京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本杰明也是活动坊(Moving House),一个表演艺术家驻留项目。

 

 

更多活动相关信息

 

 

rhetoric course

 

rhetoric course

 

rhetoric course

 

rhetoric course

 

rhetoric course

 

探问易卜生

时间:2015年4月22-26日

地点:上海

踏谣戏剧学馆易卜生剧本朗读:

《玩偶之家》

《当我们死者醒来》

《培尔·金特》

《海上夫人》

易卜生剧目演出:

《当我们死者醒来》(上海踏谣剧社导演王择成)4月10-11 日; 4月25-26 日

《一镜一生易卜生》(导演王翀):4月23-24日 ;

 

项目简介

“New Takes on Ibsen” (探问易卜生) 是一系列易卜生经典剧目的朗读会和经典剧目的当代演绎。导演王择成和演员宗思静将引导观众来朗诵易卜生的剧本。该项目由易卜生国际与踏谣剧社共同发起和组织;另外易卜生剧目演出包括踏谣剧社王泽成导演的《当我们死者醒来》,以及由王翀导演的在上海大观舞台上演《一镜一生易卜生》。

采访实录:

“类似的剧本朗读活动之前也做过,简单地说就是选取一个剧本,进行一定的整理和简单的节选,然后让一些对这个剧本或者剧作家有兴趣的朋友一起来品读。在这个活动中,没有太多表演者和参与者的区别,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成为表演者,不用担心自己从来没有接触过戏剧,或者对于剧情、人物不了解,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戏剧普及的过程。那么我们会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对大家做一些剧情的讲解和分析,当然也会适当补充一些需要了解的背景故事之类。这一次主要就是针对易卜生不同阶段的不同作品和大家做一个分享和交流。那么其中就包括易卜生早起的《佩尔·金特》,中期大家比较熟悉的《玩偶之家》和后期的《海上夫人》和《当我们死者醒来》,算是比较粗略地让一些对戏剧有兴趣的朋友对易卜生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了一些分享。这类活动,一方面是对更多的人做一些基础的民众戏剧教育,也希望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感受到戏剧的魅力,就像踏谣戏剧学馆成立之初的戏剧理想那样‘让戏剧丰富每一个生命’。” ——踏谣戏剧学馆王泽成导演

tayao script reading

《玩偶之家》朗读现场

tayao script reading

《玩偶之家》朗读现场

《一镜一生易卜生》

Ibsen in one take

这部作品的诞生经过了六个月的努力,最开始是一种平行创作的状态,在最后的排练阶段,又进行了合成和修改。导演王翀设定了最初故事的情节,后交予Fiskum,她汇编了这些情节,并引用和改编了易卜生数量众多的作品(如玩偶之家、群鬼、培尔金特、建筑大师等等)来对这些情节进行修改和润色。最终,平行创作合二为一,而这整个过程要感谢奥斯陆国家剧院的戏剧构作Hege Randi Tørressen提供的大力支持。

媒体报道

“ ‘在生活中,大家都是平凡而普通的个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内心之中的恐惧,也都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他想让戏剧拥有普遍表达的可能性’ ”

 《搜狐》

 

 

 

群鬼2.0

ghost 2.0

首演:2014年9月6-7日,北京青年戏剧节,蜂巢剧场

上海:上海当代戏剧节十周年,2014年11月14-15日

日本:东京巡演11月22-24日

上海:2015年8月7-9日,明圆当代美术馆

这部戏剧基于易卜生原作《群鬼》,将参加2014北京青年戏剧节。本戏由易卜生国际委托制作,由中国新浪潮戏剧导演王翀导演。

《群鬼2.0》围绕易卜生原剧中儿子欧士华展开。在这部对易卜生代表作的当代解读中,欧士华变身为一个中国年轻人,在纽约呆了几年,刚刚回国。回家后他见到了母亲,阿尔文太太,她把孩子送到国外,以躲避其父亲阴暗的一面。现在欧士华不得不面对一段掩盖的童年。他已经是一位视频艺术家,决定邀请几位好友拍摄一部根据他自己故事创作的电影。

在上部作品《一镜一生易卜生》的基础上,《群鬼2.0》实验性地将舞台表演与视频艺术结合起来。本戏由王翀导演、Yngvar Julin (挪威建筑师,戏剧家)合作,“易卜生国际”戏剧导演Hege Randi Tørrensen提供顾问。

人物简介:ghost 2.0

剧团导演王翀,新浪潮戏剧发起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80后戏剧导演,北京大学法学士,夏威夷大学戏剧硕士。他翻译并导演了《阴道独白》、《哈姆雷特机器》等欧美当代名作,又以《雷雨2.0》、《海上花2.0》、《地雷战2.0》革新中国经典。王翀被中美两国媒体誉为“新生代导演中最具实验气质”、“中国实验戏剧之希望”,被新京报评为2012年度新锐艺术家。他曾获2012年亚洲文化协会奖金、2007年中国译协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出版有译作《作家之旅》。

 

英格瓦·尤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伦敦和奥斯陆的三所大学获得了教育学、人

类学和建筑学三个学位证之后,YNGVAR开始了他的展览和戏剧表演策划生涯,042784C9-20FC-44A1-B4FE-FADCD4296571同时他也为一些建筑公司工作。他曾在挪威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克里斯汀亚蒙建筑事务所和Snøhetta建筑事务所担任项目经理,也曾为挪威宪政史研究中心、奥斯陆大学文化史博物馆以及奥斯陆犹太博物馆等担任策展工作。在戏剧表演方面,他曾为挪威和其他许多国家的著名剧院工作,包括比利时、孟加拉国、丹麦、芬兰、德国、印度、波兰、葡萄牙、瑞典和俄罗斯。他涉猎广泛,无论是电影、戏剧和跳舞,还是新式戏剧和古典戏剧,他都有着丰富的经验。曾经参加易卜生国际组织的艺术家谈话系列之舞美和建筑设计活动能够。

黑格·托瑞森—戏剧工作者,来自挪威奥斯陆市。她曾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并获得了戏剧与文学的硕士学位。之后超过二十五年的时间里,她为一百多家剧院担任制作工作,精通挪威语、德语、英语和汉语。17年来,她一直为挪威国家剧院写作戏剧。她还是易卜生国际戏剧节顾问,7年来一直担任挪威易卜生奖的评委。近两年,她一直未易卜生国际中心工作,担任戏剧导演,除此之外,她也参与制作了王翀导演的戏剧作品《一镜一生易卜生》。

创作团队:

原作:Henrik Johan Ibsen (亨利克•易卜生)

导演:王翀

概念:王翀、英格·布瑞桑德、英格瓦·尤林

演员:王小欢、李嘉龙、崔永平、佟蒙、李泊霖

影像指导:丁一

舞台和服装设计:英格瓦·尤林

灯光设计:刘淑昌

音乐:Julien Tang

戏剧构作:黑格· 托瑞森

制作助理:成真、韩景合、龙江

翻译:潘家洵

执行制作:王翀

制作人:英格·布瑞桑德

剧照欣赏

 

 

ghost 2.0

ghost 2.0

新文本·新舞台 I 第三期

导演工作坊

概念: 英格·布瑞桑德,黑格·托瑞森

文本顾问总监: 黑格·托瑞森

文本顾问,项目经理: 丰翼

导演: Victoria Meirik (挪威), Jonas Petersen (丹麦), 张慧(中国), 刘正 (中国)

演员: 亦行, 阮思航, 方立, 赵红薇,马卓, 韩文亮, 赵晓璐, 李博, 吴耿华, 袁福福, 贺杨, 柏桦, 汪园清, 肖富春

口译: 张萃, 丁一

摘要:                                                                           

经过一年两期的新文本新舞台活动,第三期主要针对如何将这个四个文本搬上舞NTNS台。四位来自不同地方的导演,分布是挪威,丹麦,中国,带领着13名中国演员在5天的工作坊时间里进行探索。工作坊结束后,将就每个剧本中挑选出大概15-20分钟的内容进行舞台呈现。

这届“新文本,新阶段”也标志着与当地组织和机构合作的进一步发展。该研讨会得到北京作家和戏剧家协会,东城区的社区活动中心,国话先锋的支持, 并由SETA执行完成。最后一场公开展示在国话先锋举行,参加人数超过250人,并随后引起了北京范围内戏剧实践者和爱好者的强烈兴趣和反响。

工作方法和目标:

本次工作坊的主要目标是双重的。一方面,通过分配文本给一个完全来自不同背景的导演(中国的导演拿到的是挪威的文本,挪威导演拿到的是中国的文本),我们因而试图避免对文本的传统解读(如根据当地风格和习惯的符号),以探索另一种解读和可能性。这创造了一次剧作家吸收他人宝贵意见,同时从一种原创角度观察剧本的机会。在另一方面,四个片段的呈现也为全剧目的制作奠定了基础。

编剧和导演:

《北京北》刘殷实编剧 – 导演: Jonas Petersen (丹麦)

《高高的山和奇异鸟》费梦琴编剧 – 导演: 张慧 (中国)

《婚姻的斤两》赵寻编剧– 导演: Victoria Meirik (挪威)

《甜蜜的泰晤士,你温柔流淌,直到我唱完我的歌》Marco Vitanza编剧 – 导演: 刘正 (中国)

 

 

工作坊期间和最后公开演示照片:

NTNS I- 3

NTNS I- 3

NTNS I- 3

NTNS I- 3

NTNS I- 3

NTNS I-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