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舞台上的易卜生导演的呈现与解读研讨会

当今舞台上的易卜生导演的呈现与解读研讨会 2011年10月31日-11月4日在北京的中央戏剧学院举办了。来自中国,俄罗斯,巴西,印度,挪威的戏剧家给老师和学生们介绍在他们各位国家演出易卜生的作品的经理和想法。此研讨会的另外一个结果是给演讲者们一个可以更深刻互相联系的机会。

 

致    辞

王晓鹰

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热烈欢迎来自挪威、俄罗斯、巴西、印度等国

家的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北京,与中国的戏剧家、学者一起在伟大的易卜生的名

义下集聚一堂,进行“当代易卜生呈现与解读”国际研讨。

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外国剧作家毫无疑问是莎士比亚,但是对中国话剧艺术的

发展影响最深的外国剧作家,则非易卜生莫属。易卜生长期以来对中国话剧的剧本

创作和演出艺术,对中国最伟大的戏剧家的诞生,对中国戏剧界关于戏剧功能的认

识或者说戏剧观的形成,乃至于对汉语中“话剧”这个词汇的创造,都产生过非常

重要的影响。有些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戏剧对易卜生的读解和呈现较多地局限在写实主义

和社会问题剧的层面。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我们开始从《培尔·金特》、《建

筑大师》以及各种版本的《玩偶之家》、《社会形象》、《群鬼》的舞台演绎中加

深了对易卜生戏剧中的诗情、狂想和隐喻的实践性认识,而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现代

演绎和国际合作也让我们看到了易卜生戏剧在舞台呈现中的强大生命力和众多可能

性。这些演出实践,回过头来促使我们反省对他的“社会剧”的认识是否失之于浅

显?易卜生的戏剧之所以能够100多年来在世界各地久演不衰,到底是因为社会

批判意义还是因为剧中人物追寻人格自由的精神感召?这可能也是一个对我们的戏

剧创作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许可以说,对易卜生戏剧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

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戏剧艺术本身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

谨祝“当代易卜生呈现与解读”国际研讨会获得圆满成功!

 

 

致    辞

Inger Buresund

易卜生国际艺术及管理总监

当代易卜生呈现与解读研讨会,2011年10月31日至11月4日,北京

看到易卜生的作品在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我感到十分高兴。这些作品

大多体现了其本国的文化,却又十分明确地表达了易卜生的文本,这无疑说明易卜

生作品有着强大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同时,他的作品的主题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并成为了具有现代性的议题。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作为一名挪威人,请告诉

我们如何正确地呈现易卜生的作品?答案是:如果易卜生作品只有一种方式呈现,

那么他绝不会在国际上如此出名。即使在挪威,也没有唯一的呈现方式。

易卜生国际很荣幸能和中央戏剧学院及中国戏剧家协会导演艺术委员会合办此

次研讨会。我们邀请了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挪威在当代呈现和解读易卜生

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将展示自己的宝贵经验。这次研讨会是一次难得的

机会,能够收获当代来自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导演关于呈现易卜生作品的想法和

心得。而这亦是本次研讨会的主旨所在。

我期待着精彩的演讲,激烈的对话,与世界上最重要国家的导演们的合作,以

及更多!

 

演讲者:

吴晓江 (中国)

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

中央戏剧学院课座教授

国家一级导演

 

祖籍广东中山。1953年10月7日生于上海。1969年文革中初中毕业,70年赴黑龙江

龙镇农场任农业工人至1977年,77年到哈尔滨话剧院学员,演员。79年考入中央戏剧

学院导演系。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本科同年,任中央实验话剧院导演

吴晓江曾经在中国排演了三部易卜生戏剧,《人民公敌》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玩偶之

家》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和《海达》(海达高布勒)上海戏剧学院演出。参加中央戏剧

学院的导演系79本科的毕业作品《培尔。金特》的表演,和分场导演的演出。并且多次

参加于挪威,中国举办的国际易卜生学术研讨会,并且发表有关论文.

 

TÂNIA PIRES (巴西)

演员和文化制作人

 

·戏剧专业(1989年)和文化管理专业(2008年)毕业于巴西里约热内卢

·22年来在巴西众多戏剧中进行表演。

·2003年创办了一家文化项目管理公司,在里约热内卢、打鹿岸等地进行制作。已经做

过戏剧、演出秀、戏剧节等项目。

·2006年 在易卜生的《小艾尔夫》中进行表演,并在巴西巡演2年。这部戏曾代表巴西

参加过奥斯陆的易卜生戏剧节。

·创办和制作了2006年在巴西的易卜生戏剧节,并为易卜生的百年纪念进行了致敬演出。

·2008年创办制作了FESTLIP,一个有八个来自“葡语国家共同体”国家参加的国际

戏剧节。主要有:葡萄牙、巴西、莫桑比克、安哥拉、东帝汶、几内亚比绍、圣多美、普

林西比、佛得角。目前正在筹办2012年的第五届戏剧节。

·Tânia 已经被巴西联邦政府邀请参加2011年9月在巴西举办的葡语国家共同体论坛文

化部分。

·2009年组织易卜生作品的戏剧工作坊,在CPLP的所有成员国进行巡演,并进行

·演讲和教授戏剧课程。这些国家中1500多个专业剧场加入了这个项目。

·2009年被邀请参加在葡萄牙科英布拉举行的“CPLP国家戏剧交流政策”会议。

 

Natalia Somova (俄罗斯)

现代俄罗斯著名的艺术家和舞台导演,俄罗斯艺术家联盟成员。目前她任莫斯科戏剧理论和制作中心首席艺术家,同时也是艺术中心理事会成员。

她毕业于 苏里科夫艺术学院,有不同的艺术工作方向——实验的和传统的。有着各种惊人想法和风格的她同时又是独特的、原始的。她参加过在俄罗斯、欧洲、亚洲举办的众多国际展览。1989年,她开始在俄罗斯和国外举办个展。最近一次活动是在2011年3月的莫斯科Manege国际艺术展上。2011年5月,她作为导演和设计,演出了她首部剧场作品——易卜生的《培尔金特》,由莫斯科戏剧理论和制作中心制作。

 

Amal Allana (印度)

戏剧导演和教师

 

作为一名非常优秀的戏剧导演和教师, Amal Allana终生致力于艺术事业,做出了众

多成果,并像美学原理一样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现实的各个方面。她对人类生存有着极为细

致的观察,并把其个人的同情和理解心理与展望世界的视野相结合,来获得人类的普遍经

验。借鉴了国际戏剧的传统,她的作品成了一种跨文化的实践,看上去非常“印度化”但

实际是真正的“国际化”,有着穿越文化和民族狭隘偏见的视点。

2005年至今,她担任新德里国际戏剧学校主席、戏剧艺术和设计学院表演专业主管、

新德里戏剧电视协会某戏剧公司艺术总监、2010年开始,她兼任“文化遗产”的总监,

这是一家知名的印度当代艺术画廊。

Amal Allana 毕业于国家戏剧学院,在德国的柏林乐团和其他剧院渡过了两年学徒生

涯。她目前已经为舞台执导过超过60多部演出,还有众多一系列的电视剧,设计过舞台

表演和电影的服装,当过策展人,做过戏剧研究和写作,并参加了很多其他相关活动。同

时,她一直未中断在很多知名机构进行的戏剧教育工作。

部分舞台作品:Aadhe Adhure、The Good Person of Setzuan、Khamosh!、

Mahabhoj、King Lear、Himmat Mai、Begum Barve、Erendira & Her Heartless

Grandmother——基于马奎斯的一部短篇小说、Nati Binodini——基于19世纪印度舞

台演员Binodini 的自传、Metropolis——首演于2009年德里易卜生戏剧节,以2008

年11月26日的孟买恐怖袭击为出发点,改编了易卜生的 《罗斯莫庄》、《海达高布乐》

和《玩偶之家》三部作品。

 

Yngvar Julin (挪威)

舞台美术家,建筑专业

 

Yngvar Julin,建筑专业毕业。在挪威奥斯陆工作和生活。他的工作范围从建筑设计、博

物馆展览,到表演艺术。过去的20年中他参与了40多部舞台作品,从现代舞蹈到新歌剧,

还包括传统戏剧。他曾在挪威、瑞典、丹麦、波兰和德国的各大主要剧院里工作过。

Yngvar Julin已与易卜生国际的艺术和管理总监英格尔女士合作过一些基于易卜生的当

代作品。两人在挪威的易卜生剧院,用惊人的出乎意料的方式将易卜生的大多数作品赋予

了最新的概念,如《玩偶之家》、《罗斯莫庄》、《野鸭子》、《海上夫人》,以及其它

作品。Julin的很多作品曾在印度、孟加拉和挪威的易卜生戏剧节上演。

 

 

 

 

¡¶Ãû×Ö¡·¡ª¡ªÔ¼º²•¸£Éª

ÉϺ£¹ú¼ÊʵÑéÏ·¾ç½Ú£¬9ÔÂ23-24ÈÕ

 

¡¶Ãû×Ö¡·½²ÊöÁËÒ»¸öͬһÎÝéÜÏÂÏ໥ÊèÔ¶µÄ¼ÒÍ¥µÄ¹ÊÊ¡£Ò»¸ö»³ÔеÄÅ®º¢ºÍÕâ¸öº¢×ӵĸ¸Ç×ÎÞ´¦¿ÉÈ¥£¬ËûÃǻص½ÁËÅ®º¢µÄ¸¸Ä¸¼Ò£¬³ÇÍâÒ»¸öÀ뺣ºÜ½üµÄµØ·½¡£µ«ÊÇÅ®º¢µÄ¸¸Ä¸´Óδ¼û¹ýÕâ¸ö×¼°Ö°ÖÄк¢£¬²¢ÇÒ¶Ô»³ÔеÄÊÂÒ²Ò»ÎÞËùÖª¡£Õâ¸ö»³ÔеÄÅ®º¢Æäʵ·Ç³£²»ÏëסÔÚÕâÀÕâ¸öÄк¢Ò²¸Ð¾õµ½ÁËËû²»ÊÜ»¶Ó­¡£ÕâÊÇÒ»¸ö¹¦ÄÜȱʧµÄ¼ÒÍ¥£¬¶Ô»°¼¸ºõÎÞ·¨½øÐУ»ËùÓбØÒªÖ®Ê¶¼±äΪϰ¹ßÐÔµÄ×Ë̬£¬Ã¿¸öÈ˶¼¸Ðµ½¹Â¶À¡£Å®º¢ÄÐÅóÓѽÇÉ«µÄ³öÏÖ½ö½öÊÇÍ»³öÁËÕâ¸ö¼ÒÍ¥µÄÖÖÖÖ²»°²£¬ÔÚ¾çÖÐÔ½½Ó½ü½áβÕâÒ»×÷ÓÃÔ½Ã÷ÏÔ¡£±¾¾çÒ²ÌÖÂÛÁËÈçºÎ¸øÕâ¸öδ³öÉúµÄº¢×ÓÆðÃûµÄÎÊÌ⣬ÒÔ¼°ÎÒÃÇÈçºÎÔËÓÃÓïÑÔÀ´´´ÔìÒ»¸ö¶ÔÎÒÃÇÀ´ËµÓÐÌØÊ⺬ÒåµÄ¸ü¼ÓÉî¿ÌµÄÄÚº­¡£ÔÚ¸£ÉªµÄÖÚ¶à×÷Æ·ÖУ¬ÍâÔÚµÄÐÐΪ½ö½öÖ»ÊÇÒ»²ã£¬ÔÚÓïÑÔ±³ºóÍùÍùÓÐÆäËüδ¾­½²ÊöµÄ±¯Ï²½»¼ÓµÄ¹ÊÊ£¬¡¶Ãû×Ö¡·±ãÊÇÈç´Ë¡£±¾¾çдÓÚ1994Ä꣬ÊÇÔ¼º²•¸£ÉªµÄµÚÈý²¿¾ç×÷¡£
Ô¼º²•¸£ÉªÊÇŲÍþеÄÒײ·Éú£¬ËûµÄ×÷Æ·Öл¹°üÀ¨Ð¡Ëµ¡¢Ê«¡¢Ëæ±ÊºÍ¶ùͯͼÊé¡£ËûÊÇÊÀ½çÉÏ×î¶à²úµÄ¾ç×÷¼ÒÖ®Ò»£¬ËûµÄ¾ç×÷Òѱ»·­Òë³É40¶àÖÖÓïÑÔ¡£2010ÄêÔ¼º²•¸£ÉªµÄ×÷Æ·µÚÒ»´Î±»Òý½øÖйú£¬ÓÉ×Þ³··­Òë¡¢Òײ·Éú¹ú¼ÊºÍ±°¶û¸ù¹ú¼ÊÏ·¾ç½ÚÁªºÏίÍУ¬²¢ÓÉÉϺ£Ï·¾çÑ§ÔºÖÆ×÷ÑݳöµÄ¡¶ÓÐÈ˽«ÖÁ¡·£¬ÊÇ¡°Òײ·ÉúÔÚÖйú¡±2010ÄêµÄÏîĿ֮һ¡£

Photo: Erik Berg/DNT

¡¶Ãû×Ö¡·ÖеÄÒÕÊõ¼Ò

һЩŲÍþµ±½ñ×îºÃµÄÄêÇáÑÝÔ±²ÎÓëÁ˱¾´ÎÑݳö¡£ÄêÇáµ¼ÑÝØyvind Osmo EriksenͬʱҲÊÇÒ»Ãû×÷Çú¼Ò£¬ËûÒÔÔÚŲÍþ¼¸ºõËùÓÐÖ÷ҪϷ¾ç»ú¹¹½øÐеÄÔúʵÑݳö£¬ÔںܶÌʱ¼äÄÚÈ·Á¢ÁË×Ô¼ºµÄµØÎ»¡£EriksenÔÚ2005ÄêÊ×´ÎÁÁÏ࣬Ëû»ñµÃ¹ýһϵÁд󽱣¬°üÀ¨Å²ÍþÏ·¾ç½±¡£Õâ´ÎÑݳöµÄÎèÃÀºÍ·þ×°Éè¼ÆÊ¦Kari Gravklev£¬ÒàÊÇËý×Ô¼ºµÄÁìÓòÖÐÂÅ»ñÊâÈÙµÄٮٮÕß¡£

¡¶Ãû×Ö¡·½«ÓÚ2011Äê9ÔÂ2ºÅÔÚ°Â˹½½øÐÐÊ×ÑÝ¡£

Photo: Erik Berg/DNT

µ¼ÑÝ/×÷Çú£ºØyvind Osmo Eriksen
ÎèÃÀ/·þ×°Éè¼Æ£ºKari Gravklev
Îę̀¶¯×÷Éè¼Æ£ºIda Wigdel
µÆ¹âÉè¼Æ£ºGøril Høgber

Å®º¢£ºEllen Dorrit Petersen
Äк¢£ºSigurd Myhre
ÃÃÃãºMarie Blokhus
ĸÇ×£ºHildegun Riise
¸¸Ç×£ºSvein Roger Karlsen
±ÈÑî¶÷£ºKyrre Haugen Sydness

ŲÍþ¾çÔº£¨DNT£©
Àí½â¹ýÈ¥£¬¼áÐÅδÀ´

ŲÍþ¾çÔº£¨Det Norske Teatret£©µÄÓÉÀ´¿É×·ËÝÖÁ19ÊÀ¼ÍÍíÆÚµÄ¹ú¼ÒÓïÑÔÎÄ»¯Ô˶¯¡£¾çÔº³ÉÁ¢ÓÚ1913Ä꣬¸øµ±Ê±µ¤ÂóÓïΪÖ÷µÄÎÄ»¯»·¾³×¢ÈëÁËÐÂÏʶø¸»ÓÐÌôÕ½ÐÔµÄ¿ÕÆø¡£

µÚ¶þ´ÎÊÀ½ç´óսǰÆÚ£¬¾çÔºÔÚŲÍþÕ¼¾ÝÁËÖ÷µ¼µØÎ»£¬ÒÔйú¼ÊÏ·¾çºÍ¶Ô¾­µä×÷Æ·µÄ´óµ¨Ú¹ÊͳÉÃû£¬Ö±ÖÁ½ñÈÕ¡£

1985ÄêŲÍþ¾çÔº°áµ½°Â˹½µÄÏÖ´ú¾çÔºÀÖ÷Îę̀ӵÓÐÔ¼800¸ö×øÏ¯£¬¶þºÅÎę̀ÊÇÁé»îµÄºÚÏ»×Ӿ糡£¬¿ÉÈÝÄÉÔ¼200Ãû¹ÛÖÚ¡£¾çÔºµÄÈýºÅÎę̀£¨Ô¼120¸ö×øÏ¯£©Ôò¸ü¶à½øÐÐʵÑéºÍÎÄÒÕ×÷Æ·µÄÑݳö¡£

ŲÍþ¾çÔºÊÇÔ¼º²•¸£Éª×÷Æ·ÔÚŲÍþµÄÖ÷ÒªÑݳöµØµã£¬¶ø¡¶Ãû×Ö¡·ÔòÊǾçÔºÐÂÒÕÊõÁìÐäErik UlfsbyµÄµÚÒ»¸ö×÷Æ·¡£

DNTµÄ¹ÍÔ±ÓÐ250ÈË£¬ÆäÖаüÀ¨50ÃûÑÝÔ±¡£DNTÊÇŲÍþËÄ´ó¹ú¼ÒÏ·¾çºÍ¸è¾ç»ú¹¹Ö®Ò»£¬Ã¿ÄêÔ¼²ú³ö20ÖÁ25¸ö×÷Æ·¡£Í¬Ê±¾çÔº»¹ÊÇÅ·ÖÞ¾çԺЭ»á£¨ETC£©µÄ³ÉÔ±¡£

¸ü¶àÐÅÏ¢¼ûwww.detnorsketeatret.no

Õ¹ÀÀ¡¶Òײ·ÉúÔÚÖйú¡·

 ¿ªÄ»Ê±¼ä£º10ÔÂ5Èյص㣺º¼ÖÝ

²¢ÔÚÉϺ£¡¢±±¾©ºÍÄϾ©Ñ²»ØÕ¹³ö

Õ¹ÀÀ½«¾Û½¹Òײ·Éú´Ó¶þÊ®ÊÀ¼Í³õÒë½éµ½ÖйúÒÔÀ´ÓëÖйúÉç»á²úÉúµÄ¹ã·ºÓ°Ï죬Óòɷò¢½áºÏµ±´úÒײ·Éú¾ç×÷µÄÑݳö¼Í¼Ƭ¡££¨Ä¿±ê¹ÛÖÚΪÇàÉÙÄê/³ÉÈË£©

¸ÃÏîÄ¿ÓÉÒײ·Éú¹ú¼ÊºÍÄϾ©´óѧ¡¢Öйú-±±Å·ÎÄ»¯ÖÐÐÄÁªºÏÖÆ×÷¡£

ÏîÄ¿Ö÷ÈΣ¨Öйú£©¶­ºì÷

ÏîÄ¿Ö÷ÈΣ¨Å²Íþ£©Ó¢¸ñ¶û•À×É£µÂ

Ô¼¶÷ ¸£ÉªÍƽé»î¶¯

《有人将至》

翻译/ 戏剧构作:邹鲁路

10月26日到11月4日,实验新空间,上海戏剧学院

制作:上海戏剧学院,

由易卜生国际委托。由卑尔根国际艺术节、卑尔根大学院和瑞典 Colombine 出版社共同参与完成。

作为一个诗意的,带有偏执狂和性嫉妒倾向的——由世界上最著名的剧作家创作的剧作,《有人将至》讲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他们想要在一起,于是他们离开城市,购买了挪威中部一处靠海的偏僻房子,便于单独在一起。从一开始,他们就害怕�有人要来。�果然,有人真的来啦,别人的存在,隐藏的嫉妒威胁着这对情侣的关系。这一切都通过剧作家福瑟个性鲜明、简朴而抒情的台词得以诠释。

约恩� 福瑟是目前世界上作品最活跃于舞台上的剧作家,但尚未在中国被介绍和推广。�易卜生国际�希望易卜生在中国的项目也包涵当代艺术家。近几年来,学者和翻译家邹鲁路在与作者密切合作的基础上,已将约恩�福瑟的作品翻译成中文。上海戏剧学院将制作《有人将至》的中文版话剧。国内首次有关约恩�福瑟戏剧的专题研讨会及工作坊届时也将举行。

艺术总监: 韩生

导演:何雁

戏剧构作,翻译:邹鲁路

制作人:张军

形象设计:徐家华

舞美设计:童为列

灯光设计:谭华

演员:孙宁芳 马晓峰 许圣楠

关于福瑟和《有人将至》

约恩�福瑟是当代欧美作品被搬演最多和最富盛名的戏剧家。在以非凡的戏剧成就惊艳世界之前,福瑟在其他文学领域的创作也早已枝蔓四逸,开花结果。他不但同时涉足小说创作,在诗歌,儿童文学,杂文,电影剧本,甚至歌词创作方面都各有成就。今日的福瑟主要以戏剧家之名享誉当世。在1994——2009这十五年的戏剧旅途中,福瑟所创作的新挪威语剧本已译为英文的有28种(包括所有已演出和未演出,已出版和未出版的作品)。

在世界范围内,尤其在欧美各地,这位来自遥远北欧的剧作家的作品被反复搬演和诠释,人们致他以各种桂冠和美称:�新易卜生�,�新品特�,�新贝克特”…�而他历年来更是获得各类文学艺术奖项近四十种。

尽管被挪威人骄傲地称作�新易卜生�,而欧美剧评界也一致认为福瑟是继�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之后挪威对这个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每每在评论中将他与易卜生扯在一起,但从戏剧风格上讲,福瑟的作品却迥异于易卜生式的社会问题剧。初读他的作品,最醒目的特点之一或许是徘徊其中荒诞派的影子—— 品特式的重复与静场,以及向贝克特致敬的主题。这也是人们称他做�新品特�和�新贝克特�的原因。但在此之外,真正使福瑟作为一个戏剧家而不朽的是他具有鲜明个人烙印的�福瑟式�美学与戏剧风格—— 蕴含着巨大情感张力的极简主义洗练语言,对白中强烈的节奏感与音乐感,并置的时空,交缠的现实与梦幻……最令人难忘的,是他的剧作中那无处不在的诗意的暗涌,是他对人生的倾听,是他字里行间对所有在时间荒原上相遇的人们所怀有的无限悲悯之情。

虽然来自与我们身处的国度距离如此遥远的�世界尽头�,但福瑟戏剧世界里的人生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他是挪威的,也是世界的。正是因为他作品中这种直指人心的力量,他打动了无数观看或阅读过他剧本的人。

研讨会:

这是中国首次举办的以剧作家约恩� 福瑟为主题的研讨会,介绍�新易卜生�给中国,由上海戏剧学院、卑尔根大学协办。

时间:10月30、31日 上海戏剧学院

与会嘉宾:届时将由来自挪威和中国的专家,包括南京大学的北欧中心、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以及来自国内外的艺术家、学者、作家和批评家参加。

工作坊:

与会艺术家:挪威戏剧之家导演Kai Johnsen

联合赞助:上海戏剧学院 挪威驻上海总领事馆

时间:10月25日至29日

地点:上海戏剧学院

报道

�福瑟戏剧研讨与展示会�获得圆满成功

2010-11-03

随着挪威当代著名剧作家约恩�福瑟先生的戏剧《有人将至》在中国的首度成功公演,2010年10月30日至31日,由上海戏剧学院与易卜生国际联合主办的�福瑟戏剧研讨与展示会�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得到了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来自挪威领事馆和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大力支持。
30日上午10点,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挪威领事馆代表文化官员吕凤、卑尔根大学书院代表Stig Eriksson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发表致辞,开幕式由宫宝荣副院长主持。韩生院长表示,此次活动直接推进了我院国际戏剧研究中心之�北欧戏剧研究中心�的建设。在开幕致辞中,作为首个将福瑟戏剧译成中文的学者、我院优秀青年教师邹鲁路的辛勤耕耘,受到中外专家学者的一致称赞。
开幕式后,专家学者一行来到黑匣子剧场,欣赏了挪威著名导演Kai Johnsen和我院导演系姜涛老师共同执导的�福瑟戏剧变奏曲�主题工作坊的呈现,呈现者为导演系10级新生。下午,由表演系刘宁教授执导的福瑟经典剧作《名字》第一幕精彩上演,演出结束后刘宁教授与来自表08的演员们与国内外专家畅谈创作感言,曾经在挪威执导过《名字》的导演Kai Johnsen坦言,�看罢刘宁教授的《名字》,我必须要进步了。�
接着,�易卜生国际�艺术总监Inger Buresund和福瑟戏剧中文译者邹鲁路老师,共同进行了艺术对话——�进入福瑟世界的漫长旅程�。Inger Buresund先生充分肯定了邹鲁路老师对于佛瑟戏剧在中国传播所做的巨大贡献,同时也对福瑟戏剧在中国的传播前景作出了积极展望。随后,《戏剧艺术》副主编曹路生老师和挪威戏剧学者Oda分别进行了交流式发言,现场气氛非常活跃,让中国观众又更深入一步感受到了福瑟戏剧的独特魅力。
随后,由08戏文饶俊导演、08播音主持杨弋主演、10级音乐剧表演刑小北作曲的福瑟剧作《吉他男(浓缩版)》也成功上演,并分别从学生的角度发表福瑟戏剧的创作感言。据悉,《吉他男》是福瑟戏剧在世界各国被学生搬演最多的作品,此次在中国的上演极具中国元素,充分体现了我院学生的艺术感知与创造力。
31日上午,�福瑟戏剧变奏曲�主题工作坊的导演Kai Johnsen先生、姜涛老师分别发表创作感言。随后,福瑟戏剧在中国首次上演剧目《有人将至》的导演何雁携主演马晓峰、孙宁芳、许圣楠来到现场,与大家共同分享在排演福瑟剧作过程中的切身感受。作为主创人员,他们用简明而真切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专家席和观众席不时爆发出表达共鸣的掌声。
中午1点,本次活动圆满闭幕。副院长宫宝荣、挪威领事馆代表文化官员Christina、卑尔根大学书院代表Kari教授、�易卜生国际�艺术总监Inger Buresund等出席了闭幕式并分别致辞,闭幕式由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张云蕾主持。
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与展示会,是福瑟戏剧走向中国的第一站,打开了连接国际最前沿戏剧文化的窗口,同时凸显了上海戏剧学院在国际戏剧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本次会议之后,由李婴宁老师和徐珺老师主讲的福瑟戏剧工作坊将陆续开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由邹鲁路老师翻译的福瑟戏剧集卷一《有人将至》将于11月下旬由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这将标志着福瑟戏剧正式走进中国戏剧舞台。(文/饶俊、韩堃 图/袁俊杰、韩堃 编辑/戎戎)

图为与会嘉宾合影

图为我校学生演出福瑟剧作片段

http://www.sta.sh.cn:8080/xjxy/hy_ss_detail.jsp?id=16670&num=0&lm=%D3%D0%C8%CB%BD%AB%D6%C1

戏剧欣赏体验为何落后百年

——《有人将至》引发同步引进海外当代优秀剧作话题
日期:2010-11-09 作者:朱光 来源:新民晚报

《有人将至》剧照

�新易卜生�福瑟的荒诞派剧作《有人将至》日前在上戏新空间结束了其在中国的首演,令熟悉欧美现当代戏剧的上戏教授都颇为兴奋,进而引发了颇有意义的呼唤:既然每年能有20部好莱坞电影在中国与美国同步上映,为何优秀的欧美当代戏剧不能同步引进呢?此举不仅将大大拓展中国戏剧人的视野、提升当下戏剧的质量,还能使上海这个中国戏剧大都市的名号更有含金量。

海外优秀  戏剧多

福瑟的《有人将至》被翻译成40多种文字,是当今演遍欧洲各大剧场的作品,它讲述了人与人之间既爱又怕的微妙状态,呼唤一种和谐的生存关系。《戏剧艺术》副主编曹路生十分欣赏该剧,认为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现代人的心态。据上戏导演系副教授石俊介绍,其实像这样优秀而多样的剧目在海外很多,美国的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英国的劳伦斯�奥利弗奖、德国的浮士德戏剧奖以及英国的爱丁堡戏剧节、法国的阿维尼翁戏剧节、丹麦国际儿童戏剧节等,都是出优秀剧目的地方。

上海率先来�移植�

上海历来有引进海外优秀戏剧的传统,也是国内最多引进海外戏剧的城市。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就引进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捕鼠器》,一上演就红了20多年,最终引发半个世纪以来从来不离开英国本土的原班人马,也兴冲冲来到上海演出英语版,赢得高票房。近年来,上海话剧中心也�移植�了一批欧美得奖戏剧,例如获得2005年普利策奖、托尼奖的《怀疑》,1991年获得劳伦斯�奥利弗奖的《乱套了》等。此外,还有不少借鉴国外得奖剧目的戏剧也纷纷在沪上演,例如曾获2007年德国浮士德戏剧奖的《三个橘子的爱情》,被孟京辉改为同名戏剧,昨晚演出了最后一场。

同步引进意义大

石俊认为,�同步引进�戏剧的意义更为重大。因为,中国戏剧在改革开放后虽然迎来了�话剧百年�的第二个春天,但是其发展是�断代�的,这体现在我们的话剧迷还在议论�看不懂先锋派”—�而�先锋派戏剧�指的是100年前,20世纪初的欧美�小剧场戏剧运动�。欣赏体验�落后�100年的原因,就在于戏剧没有�同步引进�。与此同时,�同步引进�还能让更多的戏剧工作者开阔眼界,融入世界潮流,切身感受丰富多元的戏剧形式和空间。这对促进本土戏剧的发展也有极大推动作用。  本报记者  朱光

http://xmwb.news365.com.cn/wy/201011/t20101109_2874388.htm

话剧《有人将至》演出取得圆满成功

——中挪艺术家的携手合作 我院艺术成就的全新展示

2010-10-27

10月26日晚,由上海戏剧学院与易卜生国际联合制作的话剧《有人将至》在新空间精彩上演。福瑟先生,本剧艺术总监、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韩生教授,副院长宫宝荣教授,挪威驻沪领事以及卑尔根戏剧节艺术总监等中外嘉宾90多人亲临现场,一同观看了演出。
此次演出是挪威当代著名戏剧家约恩�福瑟的作品在中国的首度公演。作品由我院何雁副教授导演,邹鲁路翻译并担任戏剧构作,我院校友、著名演员马晓峰和话剧艺术中心的年轻演员孙宁芳和许圣楠主演。
约恩�福瑟是欧洲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剧作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四十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上演。在以非凡的戏剧成就惊艳世界之前,福瑟在其他文学领域的创作不但涉足小说创作,在诗歌、儿童文学、杂文、电影剧本,甚至歌词创作方面都各有成就。人们致他以各种桂冠和美称:�新易卜生�,�新品特�,�新贝克特�等。而他历年来更是获得各类文学艺术奖项近四十种。
福瑟先生在演出后上台讲话,对此次演出予以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在世界各地,他已经看过许多版本的《有人将至》,而这一版本,显然已经能和十年前轰动欧洲的法国国宝级导演的《有人将至》相媲美,甚至有所超越。卑尔根戏剧节艺术总监对该剧制作人、我院演艺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军表示,愿意将此剧组织安排到挪威、德国和法国等欧洲知名的戏剧节演出,并表示愿意与我院合作新的作品推广到欧洲,加深中挪两国的戏剧合作。
《有人将至》的首轮演出将持续到11月4日,共十场。期间还将举行研讨会以及工作坊等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供稿/演艺中心 编辑/戎戎)

http://www.sta.sh.cn:8080/xjxy/hy_ss_detail.jsp?id=16631&num=0&lm=%D3%D0%C8%CB%BD%AB%D6%C1

约恩-福瑟戏剧作品《有人将至》首登中国舞台

来源:解放网-解放日报 作者:李峥

2010年10月27日11:46

昨日,由挪威戏剧家约恩�福瑟编剧、何雁导演的舞台诗剧《有人将至》在上海戏剧学院开演。这是挪威戏剧家约恩�福瑟的作品首次在舞台上与中国观众见面。

约恩�福瑟是当代欧美作品被搬演最多的戏剧家,经常被与易卜生、品特、贝克特等戏剧大师比较。荒诞剧《有人将至》讲述了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离开城市,在一个偏僻的地方购买了房子独处。他们担忧有人要来,会破坏他们的关系,果然确实有人来了。这部戏由上海戏剧学院的校长韩生作艺术总监,孙宁芳、马晓峰和许圣楠将以自己的表演赋予剧中人物生命与个性。

http://yule.sohu.com/20101027/n276579626.shtml

新易卜生《有人将至》今晚先去戏新空间

日期:2010-10-26 作者:张裕 来源:文汇报

本报讯  (记者  张裕)今晚,由挪威戏剧家约恩�福瑟编剧、何雁导演的舞台诗剧《有人将至》将在上戏新空间剧院首演。

被挪威人称作�新易卜生�的福瑟认为,自己的戏剧与贝克特更为接近,将作品取名《有人将至》就有向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致敬之意。《有人将至》说的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想要在一起,于是离开城市在一处靠海的地方购买了房子。他们害怕�有人要来�,果然,有人真的来了,别人的存在、隐藏的嫉妒,威胁着这对情侣的关系。福瑟用个性鲜明、简朴而抒情的台词诠释这一并不复杂的剧情。

http://whb.news365.com.cn/wh/201010/t20101026_2861050.htm

挪威�新易卜生� 谢绝�看热闹的�

诞剧《有人将至》今晚亮相

日期:2010-10-26 作者:朱光 来源:新民晚报

本报讯  (记者  朱光)有挪威�新易卜生�之称的约翰�福瑟正是欧洲目前最受推崇的剧作家,他的处女作《有人将至》今晚起在上戏新空间上演。这出风格接近荒诞剧代表作《等待戈多》的作品,情节空灵,人物纯粹,因而不适合追求热闹的观众欣赏。

福瑟膀大腰圆,却有着害羞的表情。他的剧作特色是以朴实、简单的语言,提供若干�要素�,却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情绪和内涵,需要演员、观众细细体味,产生联想。《有》剧的�要素�是,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害怕。这对情侣想要在一起,于是搬至靠海的偏僻房子,害怕�有人要来”—�对此,福瑟解释为:�两人成了一对,就害怕第三者、害怕各种可能被拆开来的因素。�

荒诞派剧作的最大特征是台词重复——但是每一句的语意、语境、语气都不尽相同,这对演员提出很大挑战。

http://xmwb.news365.com.cn/wy/201010/t20101026_2861613.htm

中国大学生易卜生国际戏剧节

10月22、23日 南京大学

制作:南京大学和中国-北欧文化中心

联合制作:易卜生国际

易卜生的作品在中国有着伟大的意义,青年们往往推陈出新,用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来演绎易卜生的著作。

来自中国的学生已被邀请提交作品,作品征集于2010年7月截止。它可以是改编自易卜生的戏剧,也可以是受到易卜生的启发而自由发挥的创作。我们鼓励青年大学生重新演绎易卜生,把易卜生搬上当今舞台,为他们用创新和创造性的方式表演易卜生提供一个平台,同时这也是一个进行交流和讨论的好机会。一些大学已经递交了作品开展了他们自己的易卜生艺术节,而且并且甄选出其中最好的一作品个代表学校参加南京的戏剧节。国际易卜生戏剧节已收到来自中国各地超过20个作品的策划方案。 最后,我们选择了个其中的九个递交的作品,他们将被邀请到南京参加决赛。这些递交的作品,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

戏剧节初评评委会:

吕效平,南京大学文学院 戏剧影视艺术系主任、教授

何成洲,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中国北欧文化中心主任

英格尔·布雷桑德,易卜生国际艺术总监

本文是关于与南京大学合作的�易卜生活在中国�的项目(时间为2010年10月22日至24日)的报告。来自中国各地的大学生参加了这个项目,在南京大学的舞台上进行了参赛演出,并由评委会做出评价。另外,Shanti Brahmachari还主持采访了进入决赛的大约80个学生演员。

此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介绍参赛的七部戏;第二部分将介绍评委会的工作信息;第三部分则是来自与学生的座谈中的一些看法。

第一部分: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

首届国际易卜生大学生戏剧节于2010年10月22至24日在南京举行,由南京大学、中国北欧文化研究中心和易卜生国际合作举办。

共有20个团体向组委会递交了报名材料。其中的9个团体被评委会选中入围在南京的决赛,他们分别来自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和南京等不同城市。

《再见,玩偶》棗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
改编自亨利克�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和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表现了两个不同时期女人对爱情的探索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娜拉的�玩偶之爱�和苔丝的�盲目之爱�构建了这部戏的主要情节。爱情的甜蜜和盲目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给予了两位女主人公相似的生活轨迹。这部戏诠释了改编者对爱情的理解棗爱情是

¡¶ÍæÅ¼Ö®¼Ò¡·

10月22、23、24日 北京首都剧场,

托伐�海尔茂:你是,首先和最主要的,一个妻子和母亲。

娜拉:我不再相信这个。我相信,首先和最主要的,我是一个人,正如你一样的人。或者至少,我会努力地成为与你一样的人。

易卜生大师杰作的当代舞蹈演绎

由金星担纲主演娜拉

制作单位:金星舞蹈团和�易卜生国际�、 挪威歌剧&芭蕾院联合制作

《玩偶之家》是中国和挪威艺术家合作表演的易卜生著作,用当代前沿舞蹈来演绎经典代表作,演员将同时使用挪威语和汉语。

本剧焦点是关于娜拉�海尔茂——一直被视为玩物的她作为女性的最后反抗。娜拉几年前因为想挽救她的这位专制的丈夫——托伐�海尔茂的生命而犯了伪造签字罪。现在她遭人勒索,面临双重困境,既害怕被丈夫发现真相,也害怕一旦事情败露之后给丈夫带来的耻辱,以及由此可能断送他的职业前途的恐惧。但是,当真相大白之后,娜拉才惊悉地发现她在丈夫心目中的真正地位。该剧结尾是醒悟的娜拉毅然放弃她的丈夫和孩子而离家出走,去寻找她真正的自我。

金星,这位中国当代最知名的舞蹈艺术家之一,将担纲主演娜拉。这些表演娜拉的演员中还包括2名来自挪威的演员和金星上海舞蹈团的成员。舞剧将由五个中国式娜拉出现在舞台上,形象地展示她截然不同的五种性格。

表演语言是普通话和挪威语,中英文字幕。

员表

娜拉�海尔茂: 金星

托伐�海尔茂: 韩斌

尼尔�柯洛克斯泰: 汪涛

克丽丝汀�林丹: 亨里埃特�布拉克斯塔(友情出演)

阮克医生: 拉尔斯�雅各布�克罗格(友情出演)

娜拉影子: 刘旻姿、孙主臻、谢欣、塔力斯、戴绍婷

柯洛克斯泰的影子:� � � � � � � 刘鹤 卢俊

女仆: 孟丹峰(友情出演)

孩子们: 庞坤、金梓雄、玥然

编剧: 汤姆�莱姆(挪)

导演/编舞: 芸-玛格丽特� 诺塞特 (挪)

布景及服装设计: 凯瑟琳�图露(挪)

音乐: 耶尔�密尔恩克巴(挪)

灯光设计: 埃里克�斯佩茨�山特维克(挪)

剪纸设计: 乔小刚

中文剧本整理: 孟丹峰

音响: � 张梓倩

灯光: � 王鹏

装置: � 李琦

造型: � 沈美文

服装: � 邓梦娜 吉仁花

化妆: � 谭红舟 施婷婷

字幕: � 费梦琴 (挪)

舞台总监: �刘仙意

制作人: �汉斯-杰德�奥特曼 (上海紫星文化)

出品人:英格� 布勒桑德 (易卜生国际)

如需进一步了解信息,请进入�易卜生国际�或金星舞蹈团的网站进行了解:

http://www.jinxing-dance-theatre.com

Jin Xing Dance Theatre

玩偶之家

现代舞蹈剧场�玩偶之家�由中——挪共同合作并由中/挪双语呈现,其改编自挪威著名剧作家易卜生的同名剧作。

本剧的焦点是关于娜拉�海尔茂——一直被视为玩偶的她作为女性的最后反抗。娜拉几年前因为想挽救她的这位专制的丈夫——托伐�海尔茂的生命而犯了伪造签字罪。现在她遭人勒索,面临双重困境,既害怕被丈夫发现真相,也害怕一旦事情败露之后给丈夫带来的耻辱,以及由此可能断送他的职业前途的恐惧。但是,当真相大白之后,娜拉才惊悉地发现她在丈夫心目中的真正地位。该剧结尾是醒悟的娜拉毅然放弃她的丈夫和孩子而离家出走,去寻找她真正的自我。

金星舞蹈

金星舞蹈团建立于1999年,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私人现代舞蹈团体。在艺术总监金星女士的带领下已发展成中国现代舞的支柱力量。舞蹈团的演出遍及亚洲、美洲及欧洲,并曾多次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巡演。

金星舞蹈团由来自全国各地及各民族的15位演员组成。其独特的艺术理念和舞蹈团完美的结合西方元素与东方文化精髓的艺术风格,使金星舞蹈团在中国现代舞蹈团体中处于领军地位。

主要作品:《海上探戈》,《卡尔米娜-布拉娜》,《从东到西》,《迷魅上海》,《最近和最远的》,《中国制造-游园惊梦》,以及《中国式交流》。

金星

金星于1967年出生于中国东北的朝鲜族家庭,1977年开始其军旅舞者生涯。17岁赢得国家� 比赛大奖。并于20岁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美国亚洲文化基金全额奖学金赴美学习现代舞的舞蹈家。1991年金星创作的现代舞�半梦�获得美国舞蹈节最佳编导大奖。经过6年的海外学习与工作,金星于1994年回国。

1995年金星与北京市文化局共同成立了北京现代舞团。1998年其编导的现代舞�红与黑�获得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次年金星创立了其个人舞蹈团并于2000年移居上海。2006年金星创办了�舞在上海� 国际舞蹈节。同年获得英国 达廷顿艺术学院颁发的荣誉艺术博士学位。

除了在舞蹈艺术领域内取得的成就外,金星还在演唱,话剧与电影方面表现出其卓越的艺术天赋。

韩斌

韩斌,金星舞蹈团首席舞者。毕业于上海舞蹈学校,2003年加入金星舞蹈团。他卓越的舞台表现力与优雅的舞蹈风格使其主演了舞团的全部代表作。并从2005年开始一直为金星的舞伴。

除了作为专业的舞者外韩斌还是一名优秀的瑜伽高级教练。

汪涛

汪涛,金星舞蹈团首席舞者、排练总监。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2000年加入金星舞蹈团至今。其在金星舞团与其他国际舞团作为舞蹈培训师的工作经验,造就了汪涛独特的舞台表现力与其卓越的舞蹈动作质感。

导演/编舞:玛格丽特诺塞特 (挪威)

芸�玛格丽特在挪威舞台协会工作多年现在为挪威国家舞蹈中心的艺术总监。1984年毕业于挪威艺术学院之后建立了自己的舞蹈工作室,并曾为挪威多家主流剧院编舞如挪威剧院,挪威国家大剧院等。

自从2002年以后经常作为导演与编舞跟易卜生剧院合作。2006年�易卜生之年�作为被邀请的三位导演之一共同参加了易卜生剧院的�易卜生的伟大之旅�。

2008年她为孟加拉首都达卡的亚洲戏剧中心导演了�海上夫人�并在新德里举办了易卜生戏剧节。她还致力于为年轻的观众创作以家庭为主题的作品。包括为0-3岁的幼儿创作艺术作品。并已在伦敦、巴黎、匈牙利、德国、埃及等上演。

林丹太太:亨里埃特布拉克斯塔(友情出演)

作为舞者、演员、编舞与导演和舞蹈教师亨里埃特一直活跃在挪威奥斯陆。亨里埃特曾就读与挪威国家芭蕾学校,奥斯陆国家艺术学院—表演艺术专业,纽约Joffrey芭蕾学校和北欧舞台与工作室学会—表演学院。近年在写作与舞蹈组合的编导方面进行了研修。亨里埃特从事艺术工作已有20年,与英格� 布勒桑德/易卜生国际和编舞家芸�玛格丽特�诺塞特的合作始于9年前。亨里埃特也曾在挪威国家芭蕾舞团与国家现代舞团工作。

阮克医生:拉尔斯雅各布(友情出演)

拉尔斯�雅各布于1994年毕业于挪威舞蹈学院,之后一直在挪威奥斯陆广泛的参与歌舞剧与现代舞的创作演出。2009年秋参演了《猫》剧中Munkustrap这一重要角色,并于2010年春为挪威歌剧院的《环游地球80天》进行了编舞。

灯光设计:埃里克斯佩茨山特维克

2000年开始山特维克由自由灯光师转变为易卜生剧院 的灯光总监。从2003年开始,作为主要的灯光设计同易卜生剧院共同合作了�野鸭子”“幽灵�等作品。2004年参与了在北京天桥剧院演出的中/挪合作的作品“Peer Gynt�的灯光设计。2008年同芸�玛格丽特�诺塞特一起在孟加拉首都达卡制作了 �海上夫人�并参与了在新德里举办的易卜生戏剧节。

山特维克除了在易卜生剧院的灯光设计工作外,也在全挪威为各种歌剧,演唱会,艺术节,大型宴会与户外演出等设计灯光。

布景及服装设计:凯瑟琳图露

图露曾在挪威、法国和葡萄牙等国的多所大学学习纺织技术与雕塑。从2005年开始为电影、戏剧、舞蹈作品等设计演出服装。这其中的合作伙伴包括易卜生剧院、挪威国家大剧院和北欧电影协会等。

作曲:耶尔密尔恩克巴

从1998年至2004年,密尔恩克巴一直在挪威音乐学院学习爵士萨克斯风与现代音乐作曲。他现在作为作曲家与音乐人生活工作在挪威奥斯陆,他主要为剧院、现代舞等作曲并有自己的爵士、流行与摇滚乐队。他的一支主要的乐队�卓越�已经出了五张唱片并多次全球巡演。2002年至2008年�卓越�曾多次来中国演出。

关于易卜生在中国

易卜生国际的�易卜生在中国�项目包括以下几个主题:

1.与中国建立在艺术、文化、贸易、工业与学术研究等领域内的国际合作交流。

2.通过国内与国际各机构、公司与组织间的合作,以易卜生的作品和主题为起点启动整个项目,从而进行更多的合作创作、巡演、以及对各种艺术节、学术会议等的研究与发展。

�2010年易卜生在中国 �基金会为:挪威王国外交部,挪威王国驻北京大使馆,挪威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挪威王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以及其他挪威与中国的合作伙伴。

排练

�装扮�

排练

报道

http://www.jfdaily.com/a/1539043.htm

http://news.66wz.com/system/2010/10/13/102120208.shtml

http://hb.qq.com/a/20101025/000295.htm

http://www.xjbs.com.cn/wenyu/2010-10/13/cms1188338article.shtml


英文报道

¡¶º£ÉÏ·òÈË¡·

根据易卜生原著改编而成的中国越剧。

制作:杭州越剧团

委托机构:�易卜生国际�机构联合挪威2010上海世博会机构

10月5日、6日 杭州

10月14、15日 上海

10月15日,易卜生和中国文化交流研讨会

剧情梗概

明代,海岛,一个节庆日之夜,荔达在海边等待与水手江思腾相会。不料,匆匆赶来的心上人是来辞别的,因为卷入人命案遭诬陷,他决定出逃, 风声过后再来接荔达。月光下大海边,年轻的恋人将一对订婚戒指投入大海,发誓永远守望,不见不散。

苦等了若干年,荔达对江思腾失去希望,嫁到了大陆上,丈夫是丧偶的郎中范格;喜得贵子后,开始相夫教子的平常生活。天有不测风云,幼子不幸夭折,荔达在极度悲伤之余变得神魂颠倒。范格望聞问切,亲熬名贵汤药让荔达养身再孕,屡遭拒绝,遂遣前妻之女博莱去劝慰继母。

荔达对博莱透露早年曾另有婚约,虽已忘却,但儿子垂危回光返照时的眼神使她想起当年的水手未婚夫。博莱说自己也向往大海,因为以前的家庭教师安洪先生曾讲过许多大海的美好传说。安洪恰巧是荔达家乡的邻居。范格从海岛请来安洪,希望他能帮助开导荔达。安洪给荔达带来江思腾的信息,也给他和博莱的师生情带来转机。恰在此时,一艘远洋船进港了,江思腾找上门来向范郎中索讨荔达未果,月色中他带着荔达夜奔出海······

问茫茫大海:

昔日恋人重拾旧梦?

恩爱夫妻破镜难圆?

编剧:原著:易卜生;

改编:孙惠柱 费春放

导演:展敏

领衔主演:谢群英 饰 荔达

主 演:

石惠兰 饰 范 格

徐 铭 饰 江思腾

陈雪萍 饰 安 洪

王小卉 饰 范博莱

谢莉莉(伴唱)

作曲 配器:刘建宽

唱腔设计: 李燕华

舞美设计:戴晓云 许希稷

服装设计:蓝 玲

灯光设计:王一波

乐队演奏 
主 胡:黄卫红

板胡 二胡:宋徐来

笛子 埙:江军亮

扬 琴:吴含音
琵 琶:於霞妹

打击乐:童方淼
鼓 板:季 春

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