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瑟作品《名字》

演出时间:11月18日至12月15日
地点: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新文本,新舞台

编剧工作坊

概念:英格·布瑞桑德(Inger Buresund),海格·托瑞森 (Hege Randi Torressen)

项目管理:丰翼(Fabrizio Massini)

戏剧构作:海格·托瑞森 (Hege Randi Torressen),布笛·克瓦恩 (Bodil Kvamme)

嘉宾:曲士飞,邵泽辉

编剧: 费梦琴(Oda Fiskum), 刘殷实, 马克·笛米安·维滩萨(Marco Demian Vitanza), 赵寻

演员: 董子漪, 贺杨, 吴耿华, 亦行, 于洋, 王晓笛

口译:李远, 丰翼

笔译: 张琼 (英译中), 丰翼(中译英)

活动概况:

编剧工作坊《新文本,新舞台》于2013年4月16日至20日在北京举办。四名年轻编剧(中挪各两名)被邀至此次工作坊。他们是:Oda Fiskum, 刘殷实, Marco Demian Vitanza, 赵寻。

首先这四位编剧要提交一部个人原创作品。在对这四部文本进行中英互译的翻译后,通过电子邮件发至工作坊的所有参加者,便于所有人进行预习。在第一次全体会议后,参加者被分成两组,每组各有一名中国编剧和一名挪威编剧。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戏剧构作海格*托瑞森和布笛*克瓦恩各带一组,并由戏剧专业口译人员协助。

第1天:由6位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对4份文本进行剧本朗读,然后讲述个人的感想。

第2至第4天:在接下来的三天中,编剧们每天必须完成5页的文本创作。这些材料要在下午7点前递交,两位翻译连夜译毕并传至戏剧构作,进行第二天早课前的备课。三天后,由演员对这些新文本进行剧本朗读并提供其专业的意见。

除针对编剧的课程之外,工作坊还举办一系列讲座。易卜生国际的戏剧构作海格*托瑞森作了名为《西方的戏剧构作法》的讲座;曲士飞——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教授,作了名为《中国戏剧》的讲座;邵泽辉——中国戏剧导演,作了关于他和北京青年戏剧节工作的讲座。

第5天:嘉宾应邀出席4份剧本的摘要朗读会。之后是开放的问答交流环节。

结论:对所有参与工作坊的人来说,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又极具挑战的体验。通过大量的日常工作,严格的时间限制,参与者间持续的讨论和交流,这4名编剧为其作品和个人探索到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此项目的下一步计划是制作这4部剧本的全幕剧版本。最终的剧本将轮流作为2014年导演工作坊的工作出发点,并呈现为完整的舞台作品。

参加者感想:

 

布笛·克瓦恩, 挪威戏剧构作:

“我指导了马克 ·笛米安· 维滩萨和赵寻两位编剧。我们之前并不认识,我也是第一次了解到他们的写作和思路。能和这样两位背景迥异的编剧相遇真是难得。我认为工作坊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在专业方面成长的机遇。希望他们两人之间的对话和交流能让他们各自的水平更进一步。这两个作家都非常细心、有创造力,有着积极和开放的学习态度!”

 

 

 

 

 

 

刘殷实,中国编剧:

“短短一周的时间,易卜生工作坊令我收获颇丰。这样一个工作坊首先从形式上就不同于国内传统的剧本创作状况,一般来说,编剧会一个人闷在屋子里完成作品,抑或几个编剧不时进行些讨论或意见的交换;此次则不同,从工作坊的开始便有了演员的进入,每天的修改、增补的过程都有演员朗读和意见的提出,这就使得作品具备了”直通舞台”的基础。”

 

 

 

马克·笛米安·维滩萨, 挪威编剧:

“这次工作坊让我学到了很多,是一次趣味十足又成效显著的挑战,戏剧构作布笛*克瓦恩让我尝试不同的写作思路,每天还要写5页的文本,虽然这并不符合我的工作逻辑,但仍是一次有趣的挑战。克瓦恩的意见总是既准确又令人兴奋。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都学到了很多东西,我希望工作坊的时间能再长一些!

在交谈中,我从北京剧作家们对自己工作的看法以及对北京的看法中也学到了很多内容。话题、美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已经十分明显地显现出来。虽然这次没有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北京,但我相信这次的短暂印象会潜移默化影响到我未来的工作,尤其是考虑到中国当今的角色。同样,能在中国这样遥远的国度与这些演员和编剧相识也是我莫大的荣幸!我非常希望能再见到他们!”

 

赵寻,中国编剧:

赵寻,中国编剧:“2013年4月16日——2013年4月20日,对我来说是很快乐也很忙碌的几天,我有幸参加了挪中合作的”新文本,新舞台”戏剧工作坊。在这几天的工作坊里,和另外三位编剧以及演员合作,让我感受良多。在对于戏剧的创作上,我感受很深的首先是,和不同编剧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在这之前,我在写戏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独自的一个人完成构思和剧本。思维会形成自己的定式,而无法摆脱。但是经过和不同国籍或者是不同性别的编剧的切磋,我发现了很多我写戏时候的盲点。他们的很多想法会直接刺激到我,给我很多不同的创作思路,也同时给我很多启发的灵感,拓宽了戏。”

 

 

费梦琴,挪威编剧:

“这次工作坊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让你在专业且轻松的环境中实验自己作品的机会。和来自中国和挪威的编剧共事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我们有完全的自由来进行创作和尝试,因为最终的目的并不是产出一份完整成熟的剧本。

在工作坊期间,我一直在被推动着前进,同时又能从其他编剧处获得灵感。海格和演员们将我从自己的舒适地带推出来,虽然一开始感觉不习惯,但最终收获很大。现在我掌握了很多新的方式方法,既有和这次的作品有关的,也有和其他作品有关的。

演员、戏剧构作和我们这些编剧之间发生过很多次有趣的对话。我们争论、赞同、进步,得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和挪威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工作坊结束后,我们仍然保持着密切联系,交换着看法和意见,期待着下次合作。”

 

 

 

 

本演出由易卜生国际委任开展,为易卜生中国2013年度项目。首演:2013北京舞蹈双周节。由菲尼斯概念剧场及西蒙*阿比舞团联合出品。

2013北京舞蹈双周节(首演):2013年7月26日下午2:00及4:00点。
编舞及舞者:Henriette Blakstad, Simon Abbe, Jiang Ke-ju
舞美及文本:Mariann Rostad
灯光设计:Shi Hao

 

Henriette Blakstad和Jiang Ke-ju 为2012广东舞蹈节编排并导演了舞蹈作品”来复”。鉴于该演出所获得的巨大成功,舞蹈节的艺术总监Willy Tsao 提议扩展该计划, 并于2013京舞蹈双周节呈现出全新的作品。由此,西蒙*阿比加入该团队,与Henriette 和 Ke-ju一起,创造了作品”壳”,作为一部三部曲的第二部分。

已受伤的希望气息微弱黝黯
而远方的无尽火焰如此遥远
这黑暗将整个世界铭记于心
并非同时
你我之间并无太多不同
呼吸终止空气仍在
生命逝去灵魂长存
此时此刻
泥土吞噬生命
噬咬自身的过往
挖开腐肉毫无顾虑
若我能告诉你,黑暗归于黑暗,鲜血归于鲜血
心脏的敲击将以某种相同的方式停止
你听

舞蹈家简介:

蒋可钰,那舞团创始人。2004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舞专业。2005至2009年间受中国文化部派遣到喀麦隆执教喀麦隆国家舞蹈团。蒋可钰执导过国内外众多开幕式和大型演出,她刚刚参加了2012伦敦奥运”中国书法音乐会”(2012年8月,Sadler’s Wells剧场,伦敦)。她还曾多次参加北京舞蹈节和广东现代舞周。

 

亨莉艾特*布莱克斯塔德(Henriette Blakstad),”凤凰概念剧院”艺术总监。1992年毕业于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获经典芭蕾、现代舞及爵士舞学士。之后她又进入NISS(Nordic Institute of Scene and Studio)继续深造。1992年 至2012年间她曾与众多舞团合作,还出演了许多舞台作品,包括《汉斯与格雷特》(纽约舞蹈团),《酒神》(Carte Blanche),《卡门》、《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堂吉诃德》(挪威国家歌剧与芭蕾舞剧院),易卜生的 许多作品(挪威国家易卜生剧院),以及《玩偶之家》(金星舞团)。从2008年开始,作为导演和编舞的Blakstad便受到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她的许多作品,包括Whatever happened to Beauty(纽约斯基德莫尔学院),Dust(挪威国家芭蕾学院),The Mobile Lady and As You Like It。Blakstad现于挪威国家歌剧与芭蕾学院教授毕业生现代舞。

西蒙*阿比舞团于2008年由喀麦隆年轻编舞西蒙*阿比*罗穆尔德成立于喀麦隆雅温得。经过2006至2009年间在喀麦隆国家芭蕾舞团的进修后,他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这个年轻的舞团主要活动在雅温得和北京之间。他们将传统舞蹈结合当代艺术、街舞及武术,如太极、气功等。在不断探索身体的形式和宽容度中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身体语言。舞团也和来自喀麦隆、挪威、中国和法国的舞团进行合作。西蒙*阿比*罗穆尔德的作品如今已在众多国家、戏剧节及大型活动中上演,如世界杯、非洲杯、奥林匹克运动会,及泛非舞蹈节等。 1998年时,西蒙*阿比*罗穆尔德是一名喀麦隆街舞艺术家,曾连续4次率团“黑星”获得喀麦隆街舞大赛冠军。之后他进入喀麦隆国家芭蕾舞团,在中国编舞老师娜尔斯和蒋可钰的指导下进修古典舞和现代舞3年。在这期间他作出了第一个编舞作品,并于2008年创办了“西蒙*阿比舞团”

排练照:

 

野鸭女孩

灵感源自亨利克·易卜生的舞蹈剧场作品

 

首演:2013年6月28-29日,8pm

地点:葵青剧院,香港新界葵涌兴宁路12号

详情咨询:2329 7803 / info@ccdc.com.hk

重演:2013年7月23日,7:30pm

地点:北京市西城区积水潭桥解放军歌剧院

本演出属于2013北京舞蹈双周节

重演:2014年8月14-16日

地点:挪威奥斯陆歌剧院

 

艺术总监:曹诚渊

编舞:伊娜‧约翰内森

佈景及服装设计:姬斯汀‧托尔普

灯光设计:吴文安

角色

海特维格:莫嫣

旁白:谭渼桦

祖父: 黄狄文

父亲: 黄振邦

母亲:乔杨

朋友:黎德威

医生: 林波

群舞演员:陈俊玮、李家祺、林咏茵、乐知霭、吕沅蔚、庞智筠

 

易卜生国际在与香港城市当代舞团的合作中,很荣幸邀请到了挪威著名编舞伊娜*约翰内森,来共同创作一个基于亨利克*易卜生经典作品《野鸭》的新作品。编舞以女孩海德维格的视角出发,再次诠释了这个著名的经典作品,伊娜*约翰内森带领香港城市当代舞团的舞者,以及包括挪威舞美设计师姬斯汀*托尔普的国际团队,以她高能量的肢体语言探讨了区分现实和虚构的困难,精心创造了21世纪又一部舞蹈经典作品。

故事揭示了这样的矛盾:当男主角获得幸福婚姻之后,妻子的不良过去被揭发出来,他是应当选择相信生活的谎言,还是探求真相?

作为挪威艺评家奖和挪威十月舞蹈节大奖的得主,约翰内森还担任挪威舞团零见度(Zero Visibility Corp)的艺术总监,《野鸭*女孩》是她受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和易卜生国际的共同委托,第一部在亚洲完成的创作,也是2013年易卜生中国项目的重要作品。

 

伊娜*约翰内森和零见度舞团

 

courtesy of Ringo Chan

 

自1988年作为编舞出道以来,伊娜已经创作了超过50部作品。她于1996年创办的零见度舞团(ZVC),如今已成为了挪威的顶尖舞团。2003年一部广受好评的作品《……只不过是排练》使舞团进入国际舞坛的中心地带,至今已演过百场。2008年,伊娜以作品《Ambra》夺得挪威艺评人奖,扩大了她在表演艺术界的声望和地位。伊娜的舞蹈作品自成一格,爆发力强,高能量的肢体语言与诗意的剧场元素相结合,在精心设计的灯光和舞台装置中,形成具超现实色彩的对照。

 

CCDC 城市当代舞蹈团

 

城市当代舞蹈团是香港首个全职专业现代舞团。成立33年来,在创办人及艺术总监曹诚渊的领导下,CCDC不断为香港及全世界的观众奉上精彩杰出的现代舞演出。自1979年以来,在曹诚渊、黎海宁、梅卓燕、潘少辉、伍宇烈等优秀编舞的创作中,在与其他艺界的杰出艺术家的合作中,这个由香港一流舞者组成的舞团演出了超过200部原创作品,广受欢迎和好评。CCDC展现了香港现代文化的创意性、多元化、充满活力等特点,每年接待观众人数超过50000人。

 

克里斯汀*托尔普——舞美、服装设计师

克里斯汀的工作范围涉猎视觉艺术、雕塑、数字娱乐、舞美设计以及服装设计等领域。她的作品常以个展或合展的形式出现在众多国家级美术馆中。此外,她还担任过许多大型游轮装饰装修的设计师。

而她在舞美设计方面的主要客户则有:挪威卑尔根的国家剧院,奥斯陆Scirocco剧院,奥斯陆的挪威剧院,奥斯陆的国家剧院,奥斯陆的挪威芭蕾舞歌剧院,德国奥尔登堡国家大剧院,摩纳哥芭蕾舞团,卑尔根的卡特*布兰奇舞团,以及奥斯陆的零见度舞团。

自伊娜开始了她的编舞生涯后,克里斯汀和伊娜便开展了密切的合作。

克里斯汀*托尔普的个人网站:www.toart.no

 

 

剧照

 

歌剧文本创作 — 剧作及作曲学院

2012年十月11-13日,卑尔根;与AdOpera Utvikling和 Dramatikkens Hus共同合作。具体的节目和参与者请参考下面。

Da Ponte是谁?

通常来说,大部分的地球人都知道沃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一个音乐神童。很多人甚至还能够哼唱他歌剧的片段,也许是《费加罗的婚礼》,也许是《唐璜》。但极少有人知道莫扎特极具天赋的词作者(剧作者)Lorenzo Da Ponte,他撰写了这些妙不可言的剧本和歌词。这是如何做到的?根据历史学家和音乐学家Della Seta的说法,曾经,剧作者在歌剧中的地位和作曲者是同等重要的。剧作家的文学质量与音乐在同等意义上受到认可和赞扬,人们甚至会说,这是一个莎士比亚或希勒的戏。剧作家亦常常跻身于那个时代的”明星”行列。然而,从19世纪开始,作曲家的报酬逐渐超过了他们被渐渐遗忘的文学同僚们。剧作家们也丧失了流派和基本权利,歌剧的歌词亦被诋毁为华而不实、过时的或者多余的产物。

文字和音乐如何为对方服务?

纠正历史上文字和音乐的不平等绝不只是音乐历史学家的任务,它还是复兴歌剧流派和开拓未来的关键所在。文学家和音乐家,字词和音符,需要相互碰撞和互溶。歌剧是一门通过音乐讲述故事的艺术,虽然自莫扎特时代以来变化很大,但当代歌剧面临的问题仍然是:文字和音乐如何为对方服务?一部优秀的歌剧中,文字和音乐互为一体不可分开,你无法想象失去一方后另一方的独立存在,玛丽米勒——卑尔根国家歌剧院首席演员如此说。因此,除了重新调整歌词和剧作者的角色之外,一种崭新的音乐家和文学家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待开发。

歌剧院里的速配?

学术界不应当只限于理论的研究,也应着手进行实践,才能知道什么有效什么无效,及原因何在。带着这种理念,为期三天的交流项目中,在一组著名作家、作曲家、歌手和导演的指导下,两组参与者(由已成名戏剧家和作曲者组成的”核心组”和新手组成的”新秀组”)共同参与大师班和讨论会、参加实践工作坊。在第一天对歌剧前景进行广泛的讲述和讨论后,接下来的两天都用来进行创作活动,比如”速配”:作曲家和文学家配对进行创作,概述构想。再根据构想中产生的感觉和想法,一对对的创作者互相交换或者挑战,最终构建出相辅相成的故事和音乐。最后一天,所有的参与者共同分享工作坊的结果,然后在Judith Weir 和 David Harsent主持的大师班后,大家对第一天产生的问题和想法进行再次讨论。

与会者:

作曲家核心组:Eivind Buene、Annelies van Parys、Asbjørn Schaatun
和杜薇
戏剧家核心组:Jen Hadfield、Jesper Halle、Liv Heløe和Tale Næss
作曲家新秀组:Ruben Sverre Gjertsen、Sigurd Fischer Olsen、Anders Monrad 和Øyvind Mæland
戏剧家新秀组:Hild Borchgrevink、Kristian S. Hæggernes、Astrid Luisa Niebuhr 和Marco Demian Vitanza

艺术总指导:Michael McCarthy
指导: David HarsentLore LixenbergTorgeir Rebolledo PedersenKnut Vaage
Judith Weir
演讲: Michael Baran
歌手: Lore Lixenberg、Brenden Gunnell
和 来自KorVest的: Hilde V. Hagen、Turid Moberg、Tim Lawrence 和Kevin Gagnon
钢琴师: André Møllerhaug和Ulrich Stærk

城市觉醒

《城市觉醒》是一项旨在开发和探寻特定环境中的表演及参与体验式艺术潜力的项目。由挪威表演艺术家Heine Avdal 和 日本艺术家筱崎由纪子共同创建,演出共分两个部分(城市觉醒之酒店和城市觉醒之办公室)并参加了澳门城市艺术节和深圳湾艺穗节。

作为2012易卜生在中国项目的一部分,本演出由易卜生国际(挪威)、澳门城市艺术节及深圳湾艺穗节委约创作。

城市觉醒之酒店

Field Works Hotel

第十二届澳门城市艺术节(中国首演)君怡酒店,2012年11月17-18日
艺术家:Heine Avdal ,筱崎由纪子

酒店是一种”非场所”,一个无固定的人生漂泊歇脚之所。自言自语的电视机,墙壁传来的杂音,没有气味的枕头、白色的毛巾等等,明天又是谁会来到这里?每一个酒店的房间,蕴藏了过客每一天经历的故事,蕴含着它独特的诗意。

日本艺术家筱崎由纪子及挪威艺术家Heine Avdal凭着他们的表演技巧,创造了一个似梦般荒谬、与现实脱节、摆渡于不同世界里,难以捉摸的转移空间中发生。
每个演出将会有一个客人被困于一个普通的房间内,究竟这房间之前有多少人停留过?当中发生过什么事?我们是否真的只是一个人?房间是否在呼吸?最后我们是沉默不语?还是一举成为故事中的主角?这是一个行为的演出,观众只有一人。每场约20-25分钟,每间房只接待一位观众。

城市觉醒之办公室(中国首演)

Field Works Office

现代传播办公室(广州),2012年11月22-23日
第三届深圳艺穗节,LOFTK公司,2012年11月28-29日
第三届深圳艺穗节,现代传播办公室(深圳),2012年11月30日
艺术家:Heine Avdal &筱崎由纪子

在此次工作坊中,办公室的电脑、电话、传真机等日常办公用品、埋首工作的员工,与参与者本身,都会成为这个虚拟企业中的一部分。而在这个愉快且超现实的日常办公室的氛围中,会慢慢生长出一些荒谬和不寻常。”城市觉醒”工作坊是一个实地体验的工作坊,打破了非剧场空间的传统含义。在这种亲切而有趣的演出中,艺术家们试图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本项目与声音艺术家Fabrice Moinet和演员Brynjar Abel Bandlien共同合作,通过声音、漫画随笔、身体动作,为每一位参与者缔造一个专属的、真实与荒诞并存的超现实的场景。让身处其中的参与者习惯以外的知觉将会被唤醒,发现再正常不过的办公室,原来是那么不寻常的精彩。
参与此工作坊的演出之后,您的办公室生涯将开启新的篇章。

演出照片:

Field Works Hotel - Macau2

Field Works Office - Guangzhou1

Field Works Office - Guangzhou2

Field Works Office - Guangzhou3

Field Works Office - Guangzhou4

Field Works Office - Shenzhen LOFTK 1

Field Works Office - Shenzhen LOFTK 2

Field Works Office - Shenzhen MEDIA 1

Field Works Office - Shenzhen MEDIA 2

一镜一生易卜生

 

 

2012年,首演信息:11月28日至12月1日,北京,木马剧场

2013年,荷兰巡演:9月日27至28日,鹿特丹,de Keuze戏剧节

2013年,中国巡演: 11月13日,广州,广州话剧艺术中心U13戏剧空间。11月15日至16日,上海,上海话剧艺术中,上海当代戏剧节

2014年,奥斯陆巡演: 9月16日,作为挪威易卜生戏剧节一部分在奥斯陆演出。

2014年,澳大利亚巡演,9月16-17日,阿德莱德澳亚艺术节

2015年,上海大观舞台巡演: 4月23-24日,作为《探问易卜生》活动一部分。

 

《一镜一生易卜生》既不是易卜生作品的拼凑和重组,亦不是一部从易卜生作品中得到灵感的原创作品,它二者兼备,且更进一步。

从中国当代最具希望的年轻导演王翀和在北京生活的挪威剧作家Oda Fiskum的合作开始,《一镜一生易卜生》就注定要成为一个大胆的尝试——将易卜生的种种传统汇于一个作品之中。结果是令人惊喜的,它既经典又新颖,从一位当代中国男人的生活片断中体现了易卜生式的哲学及道德困境。用制作人Inger Buresund的话来说就是:”用一种当代却普遍的方式来讲述中国现代的故事”。

《一镜一生易卜生》描述了一位垂危老人在医院病房最后几日的生活。随着情节的展开,老人开始了一段自省的旅程,他回到了过去,追忆了童年和青年、他的婚姻和爱情、人生的转折点以及他的各种缺点和短处。在这段旅程中困扰他的正是他自己的灵魂,他极力想正视自己的悔意,并试图去寻找他存在的意义及那些无解之题的答案。

这部作品的诞生经过了六个月的努力,最开始是一种平行创作的状态,在最后的排练阶段,又进行了合成和修改。导演王翀设定了最初故事的情节,后交予Fiskum,她汇编了这些情节,并引用和改编了易卜生数量众多的作品(如玩偶之家、群鬼、培尔金特、建筑大师等等)来对这些情节进行修改和润色。最终,平行创作合二为一,而这整个过程要感谢奥斯陆国家剧院的戏剧构作Hege Randi Tørressen提供的大力支持。

在这部作品的戏剧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的革新性的特点,它进一步发展了王翀之前作品中的舞台实时影像实验:一个电影团队在舞台各处拍摄演员的表演,实时投影到舞台上方的屏幕。戏的名字中”一镜”的意思是,戏里只用一台摄像机一个镜头贯穿始终,没有任何剪辑及蒙太奇。这样的戏剧表现方式让观众可以同时看到舞台表演和镜头表现,并按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更重要的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舞台和电影)的结合又产生出一种自我参照性的层面(镜头对舞台表演的电影化处理)。换句话说,这部演出是由一些不同的、在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媒介中既互动又互斥的层面组合而成。

作为易卜生在中国2012项目的一部分,本戏由易卜生国际委托制作,与挪威王国驻华大使馆,驻上海、广州总领事馆共同合作,由薪传实验剧团创作完成。

 

人员表:

剧本:费梦琴(Oda Fiskum)

导演:王翀

副导演:梁安正,杨帆

摄像指导:丁一

戏剧构作:海格托*瑞森(Hege Randi Torressen)

中方制作人(2012年)李逸、王翀

挪方制作人:英格*布瑞桑德(Inger Buresund)

执行制作:丰翼 (Fabrizio Massini), 刘莐,李小兮

舞美设计(2012年):李逸

舞美设计(2013年):窦辉

服装设计:靳苒

音响设计:张玥珑

音乐作曲:李杨帆

灯光设计:刘淑昌、闫墨林

舞台监督:刘米庄

演员:

  • 李佳龙,青年和中年的他
  • 谭宗远,老年的他
  • 杨伯雄,儿童的他
  • 刘夏青,父亲
  • 方立,母亲
  • 张扬,女朋友,护士
  • 赵红薇,妻子
  • 满婷,小辫儿

 

 

 

 

剧照:

通过易卜生看当代中国

Joost Ramaer编

 

 

一个男孩躺在舞台上,把一张粉色的纸剪出一个个人的形状。一块白布将他和父母分开来,白布的后面,父母正在讨论他。演员表演的同时,一个摄影师团队正在对此进行拍摄。影像的内容实时展现在舞台上方的巨大屏幕上。影像中,这个男孩看上去就躺在父母的面前。影像和舞台现实的对比仿佛在告诉我们,这对正在谈话的父母仅仅存在于男孩的想象中。

《一镜一生易卜生》是中国戏剧导演王翀和挪威戏剧编剧Oda Fiskum一次重要合作的结晶,并在鹿特丹选择艺术节的Schouwburg剧场进行了荷兰的首演。王翀和Fiskum将易卜生27部作品的角色、主题和对话进行重组,变为一个当代中国男人的一生。我们能看到他的童年,青年以及生命的最后一刻。一镜一生易卜生采用了倒叙和插叙的方法:记忆的片段在一个苍老、重病而脆弱的男人脑海中不断闪现的过程。戏名的前四个字亦概括了戏中影像部分的形式:现场无间断的流畅拍摄,没有剪辑。也同时概括了王翀与Fiskum用易卜生的数百个小片断拼图的全景。

王翀通过结合现场表演和影像,极大拓展了他的想象空间,当然也拓展了我们的。我们在舞台上所看到的,和同时在屏幕上显现出的并不相同。在戏的开始有一场漂亮的呈现,童年时的男人蹲在地上,他的父亲责骂他。刚开始父亲对着他的脸喊叫,突然,男孩换了位置,但父亲仍然对着原来的方向表演。然而在屏幕上,他们却仍然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通常,影像导演会对不同的场次不同的镜头、地点和时间进行剪辑,然后合成出流畅的叙事。但在责骂的这一场,王翀在舞台上创造了分离而间离的效果——同时符合电影和戏剧规律的出色演出。

演出的故事本是无时代特点的。男人在一个与儿子无法建立感情纽带的父亲身边成长。当父亲将同事迎到家里时,他们像对待马戏团的动物一样把男孩围了起来,虚张声势地展现他的权威。当同事们离去后,父亲又一次骂他:你知道我最讨厌你这破声!这一切最终无可避免地导致失败的婚姻——男人无法满足父亲隐性的需求。他没有因为儿子的出生变得成熟。他的妻子想要离开他,但又无法贸然行动。男人最后在医院孤独终老,伴着一个冷血护士。一个女孩带着彩色的气球出现,这仿佛是他生命尽头一位象征性的使者。

有情感障碍、缺乏倾听、难以观察又优柔寡断的角色——这都是易卜生式的痛苦。但王翀运用两种形式雕琢了这些原材料,变成了当今的中国现状。孩子认为自己被中国的传统所束缚,当父母年老需要照顾的时候,他们不得不尽孝。但经济利益却要求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并和爱人逐渐疏远。

演员服装和位置的突然变换,不停移动设备的摄像师:在戏的本身之外,观众能够不断看到王翀创造的简单意象。它赋予了戏一种脆弱的品质,赋予了同样程度的激动和感动。《一镜一生易卜生》像是超低成本版的拉斯*冯*提尔的《狗镇》。难度最高的是由李扬帆制作,张玥珑播放的音乐,非常美妙,却声音太大。

结尾很棒。老人看到了自己,以及生命中所有重要的人,在圆形的光束中若隐若现。当他试图去拥抱的时候,他们却永远消失在黑暗中。白烟笼罩着舞台。圆形的光束化成一条路,指引老人走向自己的死亡。

来复 ……一部精心设计的舞蹈作品

 

11月27日,广东现代舞周(首演);12月6日,新加坡CONTACT现代舞节

编舞,舞者及服装设计:蒋可钰、Henriette Blakstad
灯光设计:Low Shee Hoe保罗*维达尔*塞威朗
文本:Henriette Blakstad, Mariann Rostad

作为易卜生在中国2012项目之一的《来复》,由第九届广东现代舞周和易卜生国际(挪威)委约,那舞团(中国)和凤凰概念剧院(挪威)共同制作。

来复

什么、何人、何时、何地、为什么

 
来复,轮回。
自我,他我。
八面玲珑的女人
什么是丑,什么是美
何人定义?
不断地重复

为了接近,我们层层撕开
那些天真的故事、记忆……

双脚立地
赤裸、脆弱
力量

醒来,保持清醒
勇气

时机已到,该走近了
要改变了,该意识到了
来复吧

 
 
 
 
 
 
 
 

舞蹈家简介:

蒋可钰,那舞团创始人。2004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舞专业。2005至2009年间受中国文化部派遣到喀麦隆执教喀麦隆国家舞蹈团。蒋可钰执导过国内外众多开幕式和大型演出,她刚刚参加了2012伦敦奥运”中国书法音乐会”(2012年8月,Sadler’s Well剧场,伦敦)。她还曾多次参加北京舞蹈节和广东现代舞周。

亨莉艾特*布莱克斯塔德(Henriette Blakstad),”凤凰概念剧院”艺术总监。1992年毕业于奥斯陆国立艺术学院,获经典芭蕾、现代舞及爵士舞学士。之后她又进入NISS(Nordic Institute of Scene and Studio)继续深造。1992年 至2012年间她曾与众多舞团合作,还出演了许多舞台作品,包括《汉斯与格雷特》(纽约舞蹈团),《酒神》(Carte Blanche),《卡门》、《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堂吉诃德》(挪威国家歌剧与芭蕾舞剧院),易卜生的 许多作品(挪威国家易卜生剧院),以及《玩偶之家》(金星舞团)。从2008年开始,作为导演和编舞的Blakstad便受到了人们的持续关注。她的许多作品,包括Whatever happened to Beauty(纽约斯基德莫尔学院),Dust(挪威国家芭蕾学院),The Mobile Lady and As You Like It。Blakstad现于挪威国家歌剧与芭蕾学院教授毕业生现代舞。

剧照:

 

约翰•福瑟在中国项目

约翰•福瑟是当今挪威的“新易卜生”,他的作品还包括小说、诗歌、散文和儿童读物。他是当今最多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剧作已被译成40多种语言。

2010年,挪威剧作家约翰•福瑟第一次被介绍至中国,他的剧作《有人将至》由邹鲁路翻译、上海戏剧学院与易卜生国际联合制作,并参加了易卜生在中国2010项目。

这 个项目旨在不断发展中国对约翰•福瑟的认识和了解。将通过制作中文演出、国际作品展示、出版其作品的中文版、增进中挪艺术家或学者的合作、举办研讨会、开 办工作坊等一系列方式来积极进行促进。约翰•福瑟的中文翻译——邹鲁路,是易卜生国际的合作者,上海戏剧学院则是本项目中国作品的制作方。

“约翰•福瑟在中国”项目是项目的一部分,“易卜生在中国”是一个由易卜生国际和北京挪威驻华大使馆、上海和广州挪威驻华领事馆联合运作的长期项目。

TTS Group ASA 为“约翰•福瑟在中国”项目唯一商业合作伙伴

TTS Group ASA – www.ttsgroup.com

名字

“易卜生奖” 获奖作品

福瑟在中国2012”

监制:楼巍

出品人:韩生

艺术总监:孙惠柱

原著:约恩·福瑟

制作人:张 军

导演:刘宁

戏剧构作,翻译:邹鲁路

主演: 周鸣含 吕 梁 王苏 高 原 沈 磊 艾佳妮

舞台设计:石昊

灯光设计:李弘晔

服化设计:关峰

音效设计:胡昀韡

舞台监督:马俊丰  余秀秀

平面设计: 李雪松

剧照拍摄:杨光

演出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导演的话

这是一个没有传统意义上“故事情节”的故事,作家只是描述了一个普通家庭一天的生活,怀孕的女儿贝厄缇和他的男友回到了父母的家,就像一滴水滴入了平静的水面,引起了一圈圈的微波,剧中每个人的生活都受到了影响,他们尴尬、无奈、苦闷、纠结而又不得不忍受。作家是通过一个最普通最常见的生活情景,来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

《名字》

这是上海戏剧学院与“易卜生国际”第三次合作共同呈现福瑟的戏剧作品。《名字》依然由邹鲁路担任戏剧构作与翻译。本作品也得到挪威驻华大使馆,驻沪总领事馆,与TTS集团的大力支持。

这一不得不共处同一屋檐下的疏离家庭的故事由本剧组出色的艺术家们共同演绎。怀孕的女孩与孩子的父亲走投无路,不得不回到女孩父母的家中。女孩父母与孩子的父亲素未谋面,甚至对怀孕本身也不得而知。女孩百般不愿回归,而孩子的父亲也饱受冷遇……

福瑟的这一经典剧作使我们得以一瞥这复杂家庭纠结的关系,而这一复杂性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会时时浮上表面。但一个新生儿的即将出世,婚姻,与死亡等等,往往会将这隐藏的纠结与复杂暴露无遗。当隐匿的情感爆发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将得到救赎,或将走向最终的毁灭。《名字》中纠结的人物关系在舞台语言,动作,与静场中悉数呈现。这是人与之间最基本的交流模式:本该彼此了解的人们,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无法交流。这就是福瑟戏剧的普适性,无论剧中人是来自世界的哪个角落…

– Inger Buresund, “易卜生国际”艺术及运营总监

译者絮语

《名字》– “福瑟式风格”的最佳代表剧作之一。契诃夫与贝克特的完美融合,庸常与诗意之间的静水流深。

– 邹鲁路

主创简历

制作人 张军

上海戏剧学院演艺中心常务副主任。

先后担任过30多部话剧和音乐剧的制作人, 统筹制作过国家级、省部级大型演出活动和国际演出活动10余次(台)。和国内外多位知名导演合作,制作的作品先后在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剧场演出。

开设多门演出管理类课程,出版和发表过多篇文章。

导演 刘宁

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留校任教 现任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副教授 并担任表演系台词教研室主任 主持台词工作室工作 从事教学工作三十年 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剧演员 包括佟大为 田水 任程伟 小宋佳 冯绍峰等  导演作品 《小井胡同》《欢乐复活节》《窝头会馆》等

戏剧构作与翻译 邹鲁路

戏剧学者和翻译者。多部戏剧,电影和文学翻译作品及学术研究文章已发表或在国内外演出。历年来与多位世界顶级艺术家合作,因极高的专业水准与能力备受赞誉。近年来致力于对有“新易卜生”之称的当代欧美剧坛最伟大的在世戏剧家约恩·福瑟戏剧作品的研究,是福瑟剧本的中文首译者和中国内地第一个对此课题进行研究的学者。

演员(按出场顺序)

女 孩   周鸣含

2000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就读

2004年毕业后留校任表演系教师

2006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MFA

话剧作品:《女人的一生》《一报还一报》《风铃》《只有一个女人》

男 孩   吕 梁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现任上海话剧中心演员

演出作品:《正红旗下》饰 多老大  《天堂隔壁是疯人院》 《大于等于情人》饰 陈坤 《我和春天有个约会》饰 沈家豪 《蛋白质女孩》饰 张宝 《偷心》饰 拉里 《初恋50次》饰 乔克力《乱套了》饰 理查德·威利《意外来客》饰 迈克尔·斯达韦德 《十二个人》饰 陪审员 《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

妹 妹   艾佳妮

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08级戏剧影视

班级剧目:《雷雨》 《麦克白》 《西厢记》 《窝头会馆》

广告:麒麟啤酒、统一绿茶、诸暨旅游宣传片等

母 亲  王 苏

1986年毕业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 同年分配到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台词教研室 任表演系副教授 从事教学27年 从事20多年的影视剧后期配音及配音制作

作品:《半生缘》《人鬼情未了》《樱桃小丸子》《奥特曼》《包青天》《济公》《仙剑奇侠传》《步步惊心》等

父 亲   高 原

198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 武汉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比杨恩  沈 磊

國家一級演員,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演員 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獎獲得者

舞美设计 石昊

现任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师。

灯光设计 李泓晔(毛毛)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06舞台灯光设计

服化设计 关峰

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 服装化妆专业

现就任于上海戏剧学院 演艺中心 服化设计